天下太平,萬物安寧。
——《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解讀
天下太平安定,萬事萬物才能安寧。
天下太平,意即國家安寧、社會穩定。如唐太宗勵精圖治的貞觀之治開創的太平盛世,天下一片祥和的景象,社會出現了穩定、平安的局麵。中國文人自古有為帝王師的心胸和氣魄,更有“治國平天下”、“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偉誌願。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範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無不說明了對天下太平的追求和向往。現在國家的穩定和平安,就是建設社會和諧的前提。
9.富安天下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蓄積足而人樂其所矣。
——賈誼《新書·無蓄》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民富乃可教,學正乃得義。民貧則背善,學淫則詐偽,入學則不亂,得義則忠孝。故明君之法,務此二者,以為成太平之基,致休徵之祥。
——王符《潛夫論·務本》解讀
積蓄貯存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充足而財力有餘,什麼事情會做不成?以此攻城就能拿下來,以此防守就能守得堅固,以此作戰就能勝利。使敵對的人降順,使遠方的人歸附,隻要招附他們,還有不來的嗎?現在驅使百姓,讓他們回到農田裏,都從事農業生產,使天下人都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工商業者和遊民都轉而從事農業,那麼積蓄就充足,人民就樂於在自己的地方居住了。
治理國家要以百姓富裕為根本,要以辦好教育為基礎。百姓富足了才可以進行教化,教育得當才能知道如何行事,百姓貧窮就會作惡,教育不當就會欺詐作假,接受教育心誌就不亂,明白事理就會忠君孝親。所以賢明君主的辦法就是抓住這兩條,作為天下大治的基點、國家安順的祥瑞。
“富安天下”,即從解決民生問題入手,通過發展經濟使人民富裕起來,從而使人民安居樂業,人心思定,並保障政治上的安定,由此達到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目的。賈誼的“富安天下”的思想主張在西漢當時就得以付諸實施。文帝、景帝重視發展生產,並采取了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治措施,從而實現了政治的穩定,開創了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王符強調的富民、正學,實際也就是傳統富民與教化思想的結合和發展。時至今日,“富安天下”的思想主張仍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也為實踐所證明。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采取了“幫民富,解民憂,暖民心”的一係列政策,使全國人民逐漸過上了小康的生活,也由此而使得政治、國家、社會都更加穩定,更加和諧,就是很好的佐證。隻是要實現全麵小康,共同富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富民政策也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10.取舍有序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賈誼《新書·過秦下》解讀
諺語說:“牢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未來之事的老師。”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要觀察上古之事,並用當世之事加以檢驗,還要用人事進行參證,明察興盛和衰亡的道理,審察威權和情勢是否合宜,取舍政策遵循一定的規律,治國之政及法令等的變化要順應時勢,這樣才能使國運長久社會安定。
“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是指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促進事物的發展。政府的行政執法也是如此。首先必須要了解社會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自然規律、教育發展規律等一係列事物發展規律,並以之作為我國製定政策的依據。如遵循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遵循自然規律,因地製宜、綜合治理。製定、更改政策不能隨心所欲,一切要從規律出發,這樣才不會走向事物發展的反麵。如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采用嚴酷的刑法、征收沉重的賦稅,實行繁重的徭役,還大興土木,以致人民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最終被人民所推翻。但是當初如果秦始皇尊重曆史發展的規律,順應民意,恢複生產,發展經濟,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人民就會定心歸順,他所建立的王國就能曠日長久。順天而行,國家昌明;逆天而行,國家潦倒。時至今日,和諧社會建設的理念就是要使國家、社會的各個組成係統和諧、有序、安定地發展。這正是古人“取舍有序”理念在現代社會的合理闡釋和發揮。
11.承安繼誌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周公曰:“上帝引佚。”上帝,謂舜、禹也。舜、禹承安繼誌,任賢使能,恭己無為而天下治。
——王充《論衡·自然第五十四》解讀
孔子說:“堯作君主,多麼偉大啊!隻有天是最偉大的,隻有堯能效法天。”又說:“多麼高大啊!舜、禹取得了天下,但是並不親自去做什麼事。”周公說:“上帝很安逸。”“上帝”指的是虞舜、夏禹。他們繼承了安定的局麵,任用了賢人和有才能的人,自己端坐在那裏什麼事也不做,天下就太平了。
承安繼誌是古人屢試不爽的定律,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漢代有名的蕭規曹隨,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基礎;唐代的玄宗繼承唐太宗、武則天開創的安定局麵,再實行經濟改革、發展農業等一係列政治措施,而開創了有名的“開元盛世”,就是很好的典型。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思想建設上,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到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再到胡錦濤的“八榮八恥”、建設和諧社會的理論,一脈相承;在經濟建設上,我們一直朝著總設計師鄧小平設計的經濟道路向前發展,就是一種繼承基礎上的超越。正是因為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提高思想認識、發展經濟、安邦定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與和諧的生活。
12.民族團結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之澤洽,則四夷可使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
——《資治通鑒》卷一九七朕統禦中外,一視同仁。凡番族人等,有遵奉法紀,抒誠效力者,無不厚加恩澤。
——《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卷一二九解讀
君主隻要憂患沒有施行恩惠,而不必猜疑、不滿外族。大概施行道德的恩惠恰到好處,周邊的民族就可以使之成為一家;如果過多地猜忌,那麼親人也不免變成仇敵。
朕統率漢族和其他民族,不分親疏厚薄,同等看待。凡是外族的人,有遵守、奉行法紀,表達誠意、竭力效勞的人,都會給予極大的恩惠。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國家,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利益,實現各民族的團結,對於國家的穩定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唐太宗“不必猜忌異類”,清憲宗“一視同仁”,都表達了他們要求民族平等的思想,以及民族團結的願望。我國曆史上不乏民族團結的例子,但也有過一些民族衝突,兩者都曾造成很大有影響。這一類的思想和曆史經驗都啟示我們,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係,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促進民族經濟和各項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係上的基本要求。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曆史和現實,國內和國外的大量事實都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沒有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就沒有社會安定團結,國家繁榮昌盛。”
13.憂患安國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於鍾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誌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酣豢於遊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消耗鈍眊,痿蹶而不複振。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嚐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嚐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衝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禦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論戰鬥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而士大夫亦未嚐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蘇軾《教戰守》解讀
現在人民的禍患究竟在哪裏呢?在於隻知道安樂卻不知道危難,能享受安逸卻不能勞累吃苦。這種禍患現在看不出來,但是將來會看出的。現在不給它想辦法,那以後就有無法挽救的危險了。
從前先王知道軍備是不可以放棄的,所以天下雖然太平,也不敢忘記戰備。秋冬農閑的時候,召集人民打獵借此教練武事,教他們學習前進、後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們的聽覺和視覺習慣於鍾鼓、旗幟這些軍隊的號令之間而不迷亂,使他們的心意適於攻打殺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懼。因此即使有盜賊的事件發生,而人民也不會驚恐潰亂。等到後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議,把解除軍備當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裝備武器收藏起來。幾十年以後,裝備武器都敗壞了,人民一天一天地習慣於安樂生活;一旦忽然傳來盜賊的警報,就彼此惶恐,傳布謠言,不戰就逃跑了。唐開元、天寶年間,天下難道不是很安定嗎?就是因為那時人民習慣於太平生活的快樂,經常生活在酒食遊戲裏麵,那堅強的意誌和勇氣逐漸減少以至於衰頹,筋肉萎縮僵化而振作不起來,因此小小的安祿山一旦乘機作亂,四方的人民就像鳥獸奔竄一樣,求作囚犯和俘虜還來不及,國家分裂,而唐王朝當然因此而衰弱了。
我曾試著論述這個問題:天下的形勢譬如人的整個身體。王公貴人用來保養身體的措施,難道不是很周全嗎?而他們平日常常由於病多而苦惱。至於農夫平民,終年勤勞辛苦卻未曾生病。這是什麼原因呢?天氣和季節的變化,這是產生疾病的原因。農夫平民夏天最熱的時候奮力耕作,冬天極冷的時候還在野外勞動,他們的筋骨經常冒著烈日嚴寒,肌膚被雨雪霜所浸漬,使得他們輕視霜露,不畏風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夠給他們造成病害。現在王公貴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裏,出門就坐車子,刮風就穿皮衣,下雨就打著傘,凡是用來預防疾患的工具無不應有盡有;畏懼風雨寒暑有些太嚴重了,保養自己的身體也有些太過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體了。因此,會保養身體的人,使自己身體能夠安逸又能勞動,慢步快走活動操作,使自己的四肢習慣於寒冬炎暑的變化,這樣就可以使身體強健有力,經曆艱險而不受傷害。人民也是如此。現在太平的時間長了,天下的人驕氣懶惰脆弱,就像婦女小孩不出內室的門一樣。談論起打仗的事情,就嚇得縮著脖子大腿發抖;聽說盜賊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願意聽。而且士大夫也不曾說起戰爭,認為這是生事幹擾人民的生活,露了苗頭不可以讓它再發展:這不也是畏懼太嚴重而保養得太過了嗎?
《左傳》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它明確地向我們說明人與國家須有危機意識的道理。亞聖孟子認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憂患可以使人生存、使國興盛,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使國亡佚。到了蘇軾這裏,他心懷匡時濟世之誌,具有居安思危的前瞻和遠見,這與先秦思想一脈相承。
在我國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曾出現了很多憂國憂民之士。如近代以來,林則徐“虎門銷煙”,譚嗣同用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都體現了他們深刻的憂患意識、曆史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
在和平年代,同樣需要憂患意識。“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我們現在的領導人對此十分清醒。在我國正不斷發展的大好形勢下,胡錦濤曾說:“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溫家寶也曾說:“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不必評功擺好。我的腦子裏充滿了憂患。”他還曾引用“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的警句來說明憂患意識的重要性。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在各方麵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仍充滿了困難和風險。另外,社會民生、經濟泡沫、腐敗墮落等各種問題、各種矛盾還有待解決,我們對此應保持清醒的頭腦,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憂患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努力加強憂患意識,我們才能創造國家長治久安的和諧局麵。
14.睦鄰友好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卿等當記所言,知朕此意。
——《明太祖實錄》卷六十八太祖皇帝祖訓有雲:“四方諸夷及南蠻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又雲:“若其自不揣量,來撓我邊,彼為不祥;彼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伐之,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傷人,切記不可。”
——《明宣宗實錄》卷十六解讀
“國外別族的國家,有對中國造成禍患的,不可以不征伐;不對中國造成禍患的,不可動輒興兵討伐。古人有言,地域廣博不是長久的安定辦法,人民疲勞是容易造成動蕩的根源。……朕認為這些小國家,與我們隔著山,對著海,偏在一方,他們不對中國造成禍患,朕決意不討伐他們。隻有西北的胡戎,世代對中國造成禍患,不能不謹慎備患!你們這些臣子都應當記住我所說的,知道朕是這個意思。”
太祖皇帝曾說過:“四麵八方的國家以及南方的一些小國,與我們隔了高山與海洋,距離遙遠,偏在一方,得到他們的地方不足以供給,得到他們的人民不能完全命令他們,”又說:“如果他們不自量力,來騷擾我們的邊境,是他們的不對;他們不禍患中國,但是我們卻興兵討伐他們,也是不祥的。我擔心後世的子孫倚仗中國的富強,貪一時的戰爭功勳,而無緣無故地起兵傷害他人,一定要記住這是不可以的。”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睦鄰友好、協和萬邦的美德。如唐太宗實行“敦親睦鄰”政策,與邊陲各國和親友好。明太祖、明宣宗“不輒自興兵”,鄭和下西洋,“天書到處多歡聲,蠻魁酋長爭相迎”,與他國發展了睦鄰友好的關係。追求友好的睦鄰關係實際上是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性格體現,中國人民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崇尚講信修睦,以德服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他國建立睦鄰友好的外交關係,不僅為我國建設和諧社會創造了一個良好、穩定的外部環境,同時也推動了世界的和諧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