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康社會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禮記·禮運》解讀
當今社會大道已經隱沒不行了,天下成了君王一家的天下,人們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撫養自己的子女,財物和人力都據為己有,把國君世襲作為禮,修築城郭和護城河來加固防守,把禮義作為綱紀,用來端正君臣關係,加深父子感情,使兄弟和睦,使夫妻和美,並據以建立製度,劃分田裏,尊重勇士和才智之士,以為自己建立功業。所以陰謀由此而生,戰爭由此而起。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用禮義治國的英傑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不謹慎地實行禮製的。他們都借此以彰明道義,成就信用,照察過失,提倡仁愛而講究謙讓,向民眾顯示治國有常法。如果有不遵行禮義的,做君主的將被廢黜,民眾將把他看成是禍殃。這就叫做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是先聖先賢所描繪的次於大同理想的一種社會形態,雖然由天下為公變成了天下為家,自上而下都是為自己活著,已經遠不如大同社會美好,但畢竟還是禹、湯、文、武、成王、周公這樣的明君賢主統治的社會,不僅能滿足普通百姓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是有序而寬裕、殷實、和美的,可以代表在現實條件下人民對於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生活的向往。從孔子曾讚揚西周的“鬱鬱乎文哉”就可以看出,小康社會仍不失為一種較為理想的社會形態。同時,因為在小康社會中,不遵行禮義的“在勢者”也可以失勢,所以它還可以看作是向大同邁進的基礎。我們現在倡導建設的小康社會,雖然目標與古代的小康社會有所不同,最初是指介於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生活發展階段,慢慢的又發展成了一個體現經濟和社會全麵協調發展的新概念,即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包括人民生活目標、經濟發展目標、政治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等方麵的內容,其內涵被豐富為一個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生活殷實、人民安居樂業和綜合國力強盛的經濟、政治、文化全麵協調發展的社會,但其概念的由來,還是本於先聖先賢,其實質也包含正視社會曆史現實,追求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之治的內容,由此也就成為了被普遍接受和認可的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社會發展階段。
7.君子之治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閭裏不訟於巷,老幼不愁於庭,近者無所議,遠者無所聽。郵驛無夜行之吏,鄉閭無夜名之征,犬不夜吠,烏不夜鳴,老者息於堂,丁壯者耕耘於田,在朝者忠於君,在家者孝於親。於是賞善罰惡而潤色之,興辟雍庠序而教誨之,然後賢愚異議,廉鄙異科,長幼異節,上下有差,強弱相扶,大小相懷,尊卑相承,雁行相隨,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豈恃堅甲利兵,深刑刻法,朝夕切切而後行哉!
——陸賈《新語·至德》解讀
君子治理國家,安然得就像沒有什麼事情一樣,寂靜得好像沒有聲音一樣,官府好像沒有官吏一樣,村落中好像沒有人民一樣。街坊鄰居不在巷道中發生爭執,老人和兒童不會在庭院中生發憂愁。相距近的不會有什麼議論,隔得遠的聽不到什麼是非。郵亭驛道上沒有夜行的官差,鄉間裏巷沒有晚上點名征調的。狗不在夜晚亂叫,鳥也不在夜晚驚鳴,老人在堂上休息,青壯年勞力在田裏耕耘,在朝廷上的人對君主忠心耿耿,在家裏的人孝順雙親。在這基礎上賞賜善良的人,懲罰有惡習的人,由此促進修養,建立各級學校來施行教誨,這樣使得賢愚不同的人評價各異,廉潔和貪鄙的人有明確的區分,年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禮節,職位高低有等級,強弱不同的人互相扶助,大大小小的人相互關懷,尊卑不同的人有禮讓,年齡相近的人相伴相隨,不用說明而守信用,不用發怒而有威嚴,哪裏需要去依仗堅固的鎧甲、銳利的兵器、嚴厲的刑罰、細密的法令,早晚不停地督促才能夠施行呢!
陸賈著力描繪了一個他心目中的君子之治。他雖然也主張君主“清靜無為”,但其思想的根本點在於前進和創造,實行仁治,與老莊思想存在明顯的不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陸賈的思想更符合曆史發展的規律。發展的社會更利於人民生活,因此陸賈的君子之治超出了老子的“小國寡民”和莊子的“至德之世”。隻是他這種完全不依賴國家機器、不需實行嚴刑峻法的理想,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甚至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還不可能實現,所以隻能說他的願望是美好的。
8.世外桃源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桃花源記》解讀
東晉太元年間,有位武陵人,以捕魚為業。一天他沿著溪水泛舟而行,忘記了路程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在溪流兩岸有幾百步,林中沒有雜草,芳草鮮美,落花滿地皆是。漁人非常驚異,又往前行,想走完這片桃林。
桃林盡處正是溪水的源頭,便有一座山。山有一個洞口,仿佛有光亮,漁人便離船登岸從洞口進去。剛進去時洞口非常狹窄,隻能通過一個人。再向前行幾十步,豁然開朗。又見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排列整齊,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類的東西,田間小道縱橫交錯,互相能夠聽見雞鳴犬吠之聲。這裏的人們往來耕作,男女的服飾,都與外界的人一樣,老人孩子,愉快歡樂。
他們看到漁人,大為吃驚,便問漁人從哪裏而來,漁人一一回答了他們。人們便邀請漁人到家裏做客,擺上酒殺了雞做了飯菜來款待漁人。村子裏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到來,都來探問外界的消息。他們自己說是祖先逃避秦朝的禍亂,帶著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於是與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當今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個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世間情形一一說給他們聽,他們都驚歎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的家裏作客,全都拿出酒食來款待。漁人停留幾天之後,告辭離去。那裏的人囑告他說:“不要把這裏的情形告訴外麵的人。”
漁人走出桃源,找到了他的船,便沿著來時的路回返,處處留下標記。回到了武陵郡,去拜見太守,說了這件事情。太守立即派人隨漁人前往,他們尋找留下的標記,竟迷了路,沒有再找到去時的路徑。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隱士,聽說這件事,便欣然地親身前往,但沒有找到,不久便因病去世。此後就沒有再去尋找的人了。
一篇短短兩百餘字的《桃花源記》,向我們展示了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畫卷。這幅恬淡的桃花源山水畫也成為了千百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無限向往的“世外桃源”。這個虛構的桃花源裏風景優美、環境清幽、土地麵積寬廣、居住條件良好、土地肥沃、物產豐美、道路縱橫、雞犬之聲相聞,人們豐衣足食、怡然自樂、友愛淳樸、熱情好客、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呈現出一片祥和、安寧、和平的景象。我們現在的物質水平早已超出了陶淵明理想中的豐衣足食的幸福標準,人們的內心卻失去了寧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複雜,加上現代人的工作、生活壓力很大,這些主客觀因素使人們更願意向浪漫的田園生活複歸,尋求放鬆、平靜的心理狀態,體驗質樸、善良的民風。一千多年前的陶淵明,為我們勾畫出了精神上的逃遁之地。陶淵明以他的卓絕智慧告訴我們,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和諧,才是真正的社會和諧。
9.八方共域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天地顯罡煞之情,人境合傑靈之美。千裏麵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語言,南北西東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並無差。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並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儈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同胞手足,捉對夫妻,與叔侄郎舅,以及跟隨主仆,爭鬥冤仇,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或精靈,或粗鹵,或村樸,或風流,何嚐相礙,果然識性同居;或筆舌,或刀槍,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可恨的是假文墨,無奈何著一個聖手書生,聊存風雅;最惱的是大頭巾,幸喜得先殺卻白衣秀士,洗盡酸鏗……
——施耐庵《水滸傳》解讀
天下共一塊疆域,異姓的人成為一家。天地顯現出天罡地煞之間的情份,人間融合了豪傑精英的優秀。原來相隔千裏的人可以朝夕相見,寸心耿耿願意同生共死。雖然外貌和語言有南北西東的不同,但心情肝膽卻沒有忠誠信義上的差別。其中的人員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也有三教九流直至獵戶漁夫、屠戶商賈之子,但都一樣的稱兄道弟,不分貴賤高低。而且其中還有原是同胞手足、結對夫妻,或叔侄郎舅、相隨主仆甚至爭鬥冤家的,都一樣的飲酒作樂,不論親疏遠近。有的精明,有的粗莽,有的村野質樸,有的倜儻風流,哪又有什麼間隔,都能互相了解性情而愉快地一起生活。有的善於舞文弄墨,有的擅長使刀弄槍,有的長於奔跑,有的會偷會騙,各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而且都能得到有效運用。可恨的是那些假斯文,但奈何不了一個聖手書生,保持著一份風流儒雅;可喜的是先殺了個白衣秀士,洗盡了那些個迂酸怪吝……作者把他的“烏托邦”置於現實的舞台上,把目光轉向現實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民,充分表達了人民要求自由平等、忠誠信義、各安其業的社會願望。因為不論性別、年齡、出身、財產、職業,一律在稱兄道弟中平等、平均,互相包容、互相團結,各盡所能也各有用武之地,同時又不遠離人間煙火,所以對比之前出現的大同思想,“八方共域”的幻想的成分最少,可行性也是最大的。雖然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難於持久,但是隨著曆史的發展、社會製度的變革,正如在我們現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人權、道德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實現“八方共域”的藍圖也就並不是難題。
10.太平之世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者,官天下也。夫天下國家者,為天下國家之人公共同有之器,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當合大眾公選賢能以任其職,不得世傳其子孫兄弟也,此君臣之公理也。講信修睦者,國之與國際,人之與人交,皆平等自立,不相侵犯,但互立和約而信守之,於時立義,和親康睦,隻有無詐無虞,戒爭殺而已,不必立萬法矣,此朋友有信之公理也。
化俗久美,傳種改良,人人自能去私而為公,不專己而愛人,故多能分貨以歸之公,出力以助於人。
夫有國有家有己,則各有其界而自私之,其害公理而阻進化甚矣。惟天為生人之本,人人皆天所生而直隸焉,凡隸天之下者皆公之,故不獨不得立國界,以至強弱相爭,並不得有家界,以至親愛不廣,且不得有身界,以至貨力自為。故隻有天下為公,一切皆本公理而已。公者,人人如一之謂,無貴賤之分,無貧富之等,無人種之殊,無男女之異。
無所謂君,無所謂國,人人皆教養於公產,而不恃私產。人人即多私產,亦當分之於公產焉,則人無所用其私,何必為權術詐謀以害信義?更何肯為盜竊亂賊以損身名?非徒無此人,亦複無此思,內外為一,無所防虞。故外戶不閉,不知兵革,此大同之道,太平之世行之。惟人人皆公,人人皆平,故能與人大同也。
——康有為《禮運注》解讀
大道是什麼呢?是人性的真理至公,是太平之世的的大同之道。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在政治上注重的是選用賢才,為天下人做官。天下國家,是天下國家的人共同所有的,不是一個人,或一家人的私有之物,應當集合所有人推選賢能來任職,不能實行世襲製,把職位傳給他的子孫和兄弟,這是君臣的真理之所在。在行為上重視的是講究信用,建立和睦的人際關係,國與國交往,人與人交往,都是平等自立的,不會相互侵犯,隻是互立和約而信守這個諾言,根據當時的情況確立義務,彼此親善和睦,隻有沒有欺詐、沒有蒙騙,戒除爭相殺戮而已,不需要立很多的法律,這就是朋友有守信美德的公理所在。
移風易俗以使良好風氣持久,傳播優秀的習慣以促進良好的觀念,人人都能去除掉自己的私心而樹立公心,不隻是愛自己,還懂得去愛他人,所以能力大就把一部分的所得交給公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
有國家,有家庭,有自己,就會劃分他們的界限,然後有自私之心和自私之行,這樣是十分危害公的真理,阻礙進化的進程的。隻有天是人所產生的根本,每個人都是天生育而直接受天支配的,凡是屬於天的範圍之下的東西都是公共所有,所以不隻是不能獨自劃分國界,導致強國和弱國發生爭戰;也不能有家的界限,導致親情和愛心不能廣泛傳播;而且不能有人與人的界限,導致自己所得的東西和所出的氣力都是為了自己。所以隻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一切都本於公理罷了。公,就是說人人像一個整體一樣,沒有貴賤之分,沒有貧富的等級,沒有人種的差距,沒有男女的區別。
無所謂君主,無所謂國家,每個人都受公有財產的教育和培養,而不憑恃私產。大家如果有多餘的私產,也應當把它充當公共的財產,那麼人就沒有私產可以用,怎麼會為了權術和欺詐而損害了誠信和道義呢?又怎麼肯做盜竊分子和亂臣賊子,來損害自己的名聲呢?不僅沒有這樣的人,也沒有這樣的想法,家內外、國內外是一體的,不需要去防備什麼。所以夜不閉戶,不知道什麼是打仗,這是大同世界的理念,天下太平的時代才能實行。隻有每個人都崇尚公心,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所以才能和其他人大同。
康有為從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同時他以一種開放的姿態賦予了大同思想以現代化、國際化的內容,體現了時代的變革要求。雖然他的太平之世的理想在當時世事動蕩、民不聊生的年代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但是他的高瞻遠矚、先見之明卻為後世提供了一種途徑、一個目標。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建設中,和諧、安定、有序的社會局麵的逐步形成,人民生活幸福美滿,民族平等團結,康有為的部分社會理想已經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