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天下太平(2 / 3)

天下太平我國古代很多思想家勾畫了他們心中的理想社會的藍圖,從老子的小國寡民、孔子的天下大同,到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再到康有為的太平之世,無不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有識之士的浪漫主義情懷。先聖先賢的思想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源源不斷地供給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的豐富的營養。我們就是要站在古代思想巨人的肩膀上,積極地推進我們的和諧社會的建設,盡早實現一代代先哲先賢們夢寐以求的太平盛世。

1.小國寡民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八十章》解讀

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生命而不隨便搬遷。即使有車船,也沒有必要去乘坐它們;即使有武器裝備,也沒有必要去使用它們;讓人們重新使用結繩的方法去記事。(使百姓)食物甘美,衣服漂亮,居住安適,風俗稱心。鄰國互相看得見,雞狗之聲互相聽得見,而人們直到老死也不往來。

老子向我們勾勒了一幅他心目中的物質與精神雙重豐足的理想社會。但是這個社會的形態是原始的,物質文明被棄之不用,國家閉關自守。老子的“小國寡民”式的社會模式在當時、現在,甚至將來都很難實現。從古至今,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對文明的渴盼都非常強烈,不能因為外在的戰爭等因素而否定物質文明的發展、國家之間與人民之間的聯係。清朝因為“閉關鎖國”,導致我國的生產力發展落後,列強入侵。直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開放的姿態融入到世界的發展中去,我國的經濟才得到了飛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增強,國際地位極大提高。曆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國家要開放,而不是閉關;要發展,而不是退守。不過,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模式固然是一種空想,但是,老百姓都能甘食美服、安居樂業,卻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追求,和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也還是有一致之處。

2.兼愛交利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眾必劫寡,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墨子·兼愛中》解讀

子墨子說:“仁人治理政事的目的,是一定要為天下興利除害,並用這個原則來處理政事。”既然如此,那麼天下的利益究竟是什麼?天下的禍害又是指什麼呢?子墨子說:“而今國與國之間互相攻打,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互相殘害,君主不加惠於臣子,臣子不忠心於君主,父母不慈愛子女,子女不孝順父母,兄弟之間不團結,這便是天下的災害。”

既然如此,那麼考察一下這些禍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是因為人們不相愛而產生的嗎?子墨子說:“是因為人們不相愛而產生的。”而今諸侯隻知道愛自己的國家,不愛護別人的國家,因而不惜動員全國的力量,去攻打別的國家。而今有封邑的卿大夫隻知道愛護自己的家,而不知道愛護別人的家,所以不惜動員全體家族的力量,以掠奪別人的家。而今人們隻知愛護自己的身體,而不知道愛護別人的身體,因而不惜使出渾身的力量,以損害別人的身體。所以諸侯之間不互相愛護,便一定會發生野戰;卿大夫不互相愛護,便一定會發生爭奪;人與人不互相愛護,便一定會相互殘害;君主臣子不相互愛護,便不可能使君主加恩惠於臣子、臣子盡忠於君主;父子不互相愛護,便不可能使父親慈愛兒子,兒子孝順父親;兄弟之間不相互愛護,便不能友愛融洽;天下之人都不互相愛護,強者必定製服弱者,富者必定欺侮貧者,高貴者必然傲視下賤者,狡詐者必定欺騙憨厚者。普天下的災禍、掠奪、怨仇這些事產生的原因,全是因為人類不相愛而造成的。因此,仁人是反對人類不相愛的。

雖然已經批判了人類不相愛,那又怎麼樣去改變人類不相愛的狀況呢?子墨子說:“用天下人都互相愛護、互助互利,來改變人類不相愛的現狀。”既然如此,那麼天下人互相愛護、互助互利的方法該怎麼辦呢?子墨子說:“看待別人的國家,像看待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看待別人的身體,像看待自己的身體。因此,諸侯互相愛護,就不會發生野戰;卿大夫互相愛護,就不互相篡奪;人與人互相愛護,就不互相掠奪;君主與臣子相愛就能使君主加惠於臣子、臣子盡忠國君;父與子互相愛護就能使父親慈愛兒子、兒子孝順父親;兄與弟互相愛護就團結融洽。天下之人都能互相愛護,強大的不會製服弱小的,人多的不會掠奪人少的,富裕的不會欺侮貧窮的,富貴的不會傲視下賤的,狡詐的不會欺騙憨厚的。普天下災禍、掠奪、仇怨這些事便不會再發生了,這是人類互相愛護的緣故。所以,仁者稱讚它。

“兼相愛、交相利”是墨子思想的軸心。在“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國度裏,人們能夠一視同仁地愛所有的人。“兼相愛”既是情感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且更多地體現的是一種“公利”原則。“兼相愛”是利己、利人、利萬家、利萬國、利天下的必經之路,能使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達到和諧相處、關係協調的狀態,當然更沒有壓迫、欺騙、戰爭和仇視。大力弘揚“兼相愛,交相利”的精神,在當代社會同樣具有借鑒指導意義。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尊己愛人、與人為善;在企業的文化中,應完全克服損人利己、不擇手段的錯誤觀念,向此傳統道德複歸;在國與國的交往中,應堅持互利雙贏、共謀福祉的理念。如果普天之下“兼相愛、交相利”,那世界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3.至德之世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莊子·馬蹄》解讀

人民有常性,紡織而衣,耕耘而食,這就叫做共同的本性;純一而不偏私,名為自然放任。因而在道德最高尚的時代,人們的行為悠閑穩重,麵貌質樸純真。在那個時代,山中沒有路徑通道,水上沒有船隻橋梁;萬物群生,居處相連;禽獸成群,草木旺盛。因而禽獸可以牽係著遊玩,鳥鵲的巢可以攀援上去窺視。

在道德最高尚的時代,與禽獸同居,和萬物並聚,哪裏知道什麼君子小人!憨厚無知,不失本性;淡靜無欲,即純真樸實。純真樸實就能保持人民的本性。到了聖人出現時,用心為仁,費力為義,天下於是開始產生疑惑;縱情為樂,煩瑣為禮,天下於是開始分崩離析。因此,完整的木頭不被破開,怎麼會有酒器!白玉不被毀壞,怎麼會有珪璋!道德不被廢弛,哪裏需要仁義!真性不離,哪裏需要禮樂!五色不被散亂,怎麼會有文采!五聲不被錯亂,哪裏要合六律!殘破原木來做器具,這是工匠的罪過;毀壞道德而用仁義,這是聖人的過失。

莊子眼中的“至德之世”,和老子一樣,是回到沒有物質文明的原始的社會狀態。這種退守的社會思想,是與曆史發展的大規律背道而馳的,無從實現。但是莊子提出的其它兩個理想對後世卻有借鑒意義。其一,人應該保持本心,即一顆赤子之心,而無機心、無巧奪之心、無嫉妒之心、無欺上瞞下之心、無爾虞我詐之心、無邪惡之心。其二,萬物應該和諧共存。人隻是自然界的一個小小的部分,人與動物、植物應該融洽相處,不破壞其它生物生存與發展的權利。這兩點無疑是作為偉大思想家的莊子為後世提供的人格典範與人類生存之道。如果人類都能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社會就會成為一個善良淳厚的社會;如果人類能與自然和諧相處,那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是難題。莊子的思想為我們建設社會的和諧提供了兩條可行的途徑。

4.製民之產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載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製祿,可坐而定也。

——《孟子·滕文公上》解讀

給每戶五畝的宅地,讓他們在宅地周圍種上桑樹,年過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綢做的衣服了;雞、狗和豬的飼養,不可錯過它們的繁殖期,七十歲的人都可以吃肉了;給每戶百畝土地,不要耽誤他們的農時,幾口之家,就沒有饑餓的人了;認真辦好地方的學校,反複強調侍奉父母、尊敬兄長的規矩,須發斑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負重物了。老人穿絲綢做成的衣服,吃肉食,老百姓的吃穿就有保障了。如果像這樣做了,還不能實現以仁義治天下的王道,是從來沒有過的。

行仁政,一定要從劃分、確定田界開始。田界不正,井田的麵積就不均,作為俸祿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汙吏必定要搞亂田地的界限。田界劃分正確了,那麼分配井田,製定俸祿標準,就可輕而易舉地辦妥了。

在孟子看來,施仁政的前提是劃分給每戶可供支配的田產。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有了田產之後,衣食無憂,在此基礎上,統治者就能給人民施以文化、道德教育,使人民具有仁人思想,社會就會成為一個友愛、互助、和美的社會。孟子的這種“製民之產”的思想,雖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不可能實現,但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何休、張載、李覲、黃宗羲、顏元、李塨等曆代思想家都對井田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幾乎每次農民起義都提出了要均田、分田的要求。在當代,土地問題已經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農民不僅享有自己的土地,更享有國家的利農、惠農、富農政策,尤其是國家取消了延續了幾千年的農業稅之後,農民的負擔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土地問題、農民問題解決了,國家才真正的邁向建設和諧社會的大道上。

5.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解讀

在大道倡行的時代,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選擇和推舉賢能的人進行管理,人與人之間講究信用而和睦相處。因此人們不隻是尊敬自己的雙親,不隻是關愛自己的子女,而是使所有的老人都能夠頤養天年,所有的青壯年都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所有的小孩都能夠健康地成長,矜夫寡婦、孤兒獨女和身體殘疾的人都有生活的依靠。男的都能成家,女的都能出嫁。對財物隻憎恨浪費而不必據為己有,力氣隻擔心不能充分使出來,而不必是為了自己。由此而做到沒有陰謀,沒有盜賊,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孔子的這段話,描繪了一個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沒有爭鬥的和諧社會。這種“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社會,是儒家學者津津樂道的理想社會,他們稱之為“大同之世”。

這個理想的社會同理想中的桃花源一樣,是一派安和樂利,和諧美滿,其樂融融的景象。在古今中外眾多的描繪理想社會的作品中,這個可以說是最具體也是最切實可行的。其前提固然建立在古代不可能實現的天下為公的基礎上,需要政治的昌明和全社會的綜合素質都達到很高的境界才能做到,仍然不乏烏托邦色彩,但其目標中同時也蘊含著方法,隻要有了客觀的前提條件,這種理想的局麵就能出現。事實上,如果人人都以天下為公,人人都以天下為家,我們的生活怎能不和諧美好呢?現代人在被世事所累時,也往往會憧憬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往往渴望回歸遙遠的香格裏拉。對於和諧美好生活,對於和諧生存環境的超然向往,是人們永遠的心靈追求。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若時時處處講究誠信,崇尚禮義,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會少了很多醜惡和不協調,而多了很多美好與和諧。那麼,理想的桃花源和遙遠的香格裏拉也許就在身邊了。

從另一個方麵來說,大同社會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必然。隨著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社會化發展,相互之間融洽、一體化,人類社會最終會走向互助、合理、和諧、繁榮的新階段。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社會道德關係和人際關係必將會有重大的提升,自覺文明、和諧融洽的社會關係必將形成,文明祥和、安定有序的社會體製必將實現。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建設逐步開始走上了正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中確定了改革開放這條發展道路,而後又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曆經五千年滄桑的古老國度正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一步步地邁向大同社會。先聖先賢千古的夢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開始依稀露出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