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國家安定(1 / 3)

國是家的延伸,也是家的保障,所以,國家的安定和繁榮,與每一個家庭都是息息相關的。隻有國家保持安全和穩定的狀態,沒有內憂外患,經濟發展穩定,政治運行良好,人民才能安居樂業,每一個家庭和個人的生活,才能夠穩步發展。國家動亂,吃苦受難的,首先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所謂“治世”、“太平盛世”,又無一不是以國家的繁榮富強為標誌的。因此,國家安定既是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麵,又是臻於和諧社會的一個根本保證。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視治國,他們提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理論與方法,從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繁榮,到實現國家內外的和諧,無不顯示著他們的卓絕智慧。

1.公平天下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尚書·洪範》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嚐試觀於上誌,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

——《呂氏春秋·貴公》夫國家作事,以公共為心者,人必樂而從之;以私奉為心者,人必咈而叛之。故燕昭築金台,天下稱其賢;殷紂作玉杯,百代傳其惡。蓋為人與為己殊也。

——陸贄《陸宣公奏議·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解讀

不偏私,不結黨,行王政的道路就會寬廣。不結黨,不偏私,行王政的道路就會平坦。

從前,先代聖王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無私放在首位。隻有公正無私,天下才會安定。天下的安定是出於公正無私。如果觀察一下古代的記載,曾經取得天下的人是相當多的了。他們取得天下靠的是公正無私,而失去天下必定是為私造成的。大凡君主的確立,都是基於公正。

國家興土木之事,關心公共事業,人民必定高興地服從;如果隻關心個人的利益,人民必定起來反叛。所以燕國君主燕昭王修築黃金台以招納天下賢士,天下的人民無不稱頌他的賢明;殷末君主紂製作玉杯以為飲具,啟淫奢之端,他的醜惡名聲就世代相傳下去。他們的區別就在於為別人還是為自己。

“天下為公”、“至公無私”、“公而忘私”“公平無私”等一係列關於“公”的詞語無不顯示了傳統文化對於“公”,即對於集體利益的重視。可以說,“至公”的思想早已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時至今日,“至公”思想在治國的過程之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溫家寶說:“隻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讓你坐在台上。”黨和政府優先考慮的應當是人民的利益,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為人民謀福利,人民會認可、信任、擁戴這樣的黨和政府。治理天下須至公,它還直接關係到國家安危、天下興亡。如果有個別蠹蟲不惜損害他人和國家的利益,黨和政府應堅決地進行查處、打擊,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如若不然,就會給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把至公的理念傳達給個人,則個人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就會懂得取舍,舍個人,而取集體;舍小集體,而取大國家。如清正廉潔和見義勇為的行為,在各種利益之間相互衝突時,應保護他人或公家的利益,而把個人的利益置之度外,是對人生價值的升華。無論是對黨、對國、對己,至公的理念,無疑都是促進和諧的重要因素。

2.天下歸心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論語·堯曰》解讀

認真檢查度量衡器,周密地製定法度,整頓已經廢弛的官吏製度,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恢複被滅亡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的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心悅誠服了。所必需重視的有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人們的重托,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快樂。

國家安定的前提是天下之民對國家心悅誠服的歸順,對國家有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隻有天下之民都歸順於國家,國家才能安定。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即國家的興盛和衰亡,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而這個責任心的由來就是對於國家的認同,認同自己是國家的一份子。隻有每一個人都積極地行動起來,為國家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國家才會安定、興旺。從另一方麵來看,國家的平安和穩定,就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把人心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即所謂“四方之政行”,就會“天下之民歸心”。天下歸心是國家與社會和諧的基礎,隻有夯實這個基礎,國家才能建成和諧的國度,社會才能建成和諧的社會。

3.尚同忌比凡聞見善者,必以告其上;聞見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己有善,傍薦之;上有過,規諫之。尚同乎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上得則賞之,萬民聞則譽之。意若聞見善,不以告其上;聞見不善,亦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己有善,不能傍薦之;上有過,不能規諫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則誅罰之;萬民聞,則非毀之。放古者聖王之為刑政賞譽也,甚明察以審信。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欲得上之賞譽,而畏上之毀罰。

——《墨子·尚同中》解讀

凡是聽到看到好的,必須把它報告給上級;聽到看到不好的,也必須把它報告給上級。上麵認為是正確的,也必須堅持;上麵所認為是錯的,也必須反對。自己有善謀,要廣泛向上司進獻;上級有過失,就要規勸進諫,崇尚和上級保持一心,卻不可與下麵的人結黨營私。這樣在上可得到上級的賞識,在下可得到人民的讚謄。假若聽到看到好的事情,而不去上報;聽到看到壞的事情,也不去上報。上級認為對的不能堅持,上級認為錯的不能反對。自己有善謀,不知進獻;上級有過錯,不知勸諫。對下結黨營私而又對上級非議。這樣被上級發現,就會誅殺懲罰;被百姓聽到後,就會指責詆毀。所以古代的聖王製定刑法政教,施行賞賜表彰,非常明察審慎,讓人信服。因此,普天下之人,都想得到上麵的獎賞表彰,卻畏懼上麵的詆毀懲罰。

尚同,就是崇尚同一性,崇尚協同一致的思想和行為。墨子的這種觀點雖然過於強調君主集權,過於強調維護上級,但是其中也有合理的地方。在任何時代,人民的步調必須與政府保持一致,隻有這樣,國家才能穩定,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當然,並不是說在下者必須毫無原則、無條件地服從。上與下還需要設立一個溝通渠道,這樣就便於政府聽取民眾的呼聲,順從民意,為人民多辦實事,人民也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上與下能夠順暢無阻地交流,是穩定民心、加快經濟發展、促進國家穩定、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

4.納諫安國鄒忌修八尺有餘,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