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孟子·梁惠王下》解讀
齊國大臣莊暴拜見孟子,說:“我被大王召見,大王告訴我,他很喜好音樂,我當時沒有話回答他。”問孟子道:“大王喜愛音樂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孟子說:“大王果真非常喜愛音樂,那麼齊國差不多就能治理好啊!”
過了幾天,孟子被齊王召見。問道:“大王您曾經對莊暴說自己很喜愛音樂,有這回事嗎?”
齊王立刻變了臉色,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並不是喜愛古代的音樂,隻是喜愛通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愛音樂,那麼齊國差不多就能治理得很好了。現在的流行音樂與古樂是一樣的。”
齊王問:“可以說說理由嗎?”
孟子反問:“單獨一個人享受音樂和同別人一起享受音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齊王回答說:“單獨享受音樂,比不上同別人一起享受音樂快樂。”
孟子說:“與少數人一起享受音樂和同與大多數人一起享受音樂,哪一種更快樂?”
齊王回答說:“與少數人一起享受音樂,比不上與大多數人—起享受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請讓我為大王談談享受音樂的問題吧。如果現在在這裏奏樂,老百姓聽到您鳴鍾擊鼓、吹奏簫笛的聲音,全都愁眉苦臉地互相訴說:‘我們的國君隻顧自己喜歡演奏音樂,為何讓我們如此的貧苦不堪呢?父子不能相見,兄與弟、妻子與兒女流離失所。’如果現在大王在這裏打獵,老百姓聽到您車馬的聲音,看到儀仗隊的華美,全都愁眉苦臉地互相訴說:‘我們的國君隻顧自己喜歡打獵,為什麼讓我們如此的貧困不堪呢?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子與兒女流離失所?’這沒有別的原因,是不與老百姓同樂的緣故啊!”
“如果大王在這裏奏樂,老百姓聽到您鳴鍾擊鼓、吹奏笛簫的聲音,全都很高興地相互轉告:‘我們的國君大概身體很好,要不然他怎麼會奏樂呢?’如果現在大王在這裏打獵,老百姓聽到您車馬的聲音,看到儀仗隊的華美,全都很高興地相互轉告:‘我們的國君可能身體健康,要不然怎麼會去打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與廣大的老百姓同享快樂的緣故啊!現在大王如果能與老百姓一起分享快樂、那麼就可以實行王道,治理好國家了。”
“與民同樂”是孟子的“仁政”的政治主張。“與民同樂”的深意在於君主應當“樂民之所樂”、“憂民之所憂”,而不是“樂己之所樂”、“憂己之所憂”。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遠誌向和情懷,是對“與民同樂”的思想的升華。君主“與民同樂”,百姓才會“與君同樂”。曆史上很多君主隻顧自己享樂,如有名的昏君商紂王,恣酒歡歌、荒淫無度,不問百姓的疾苦,不顧百姓的死活,終於失去民心,落得個亡國的下場。
“與民同樂”的思想在當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我黨自成立之時起,就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忠實代表,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從而使人民從中得到了最大的實惠,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正在迎接日新月異的改革步伐,我們也正在享受日益和諧的幸福生活,國家也因此而日益和諧。
7.人和為要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醜下》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
——《荀子·富國》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荀子·王霸》用兵之道,在於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若使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於匹夫,況眾人乎。
——《諸葛亮集·將苑·和人》解讀
孟子說:“有利的氣候條件和時機不如有利的地理環境重要,有利的地理環境又不如人心所向、團結一致重要。一座內城方圓三裏、外城方圓七裏的小城,敵人從四麵圍攻它卻不能取勝。從四麵圍攻,必定選擇了最好的天氣和有利時機的,但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的氣候條件和時機不如有利的地理環境重要。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不是不充足;然而作戰時有的棄城而逃,不能堅守,是因為有利的地理環境不如人心所向、團結一致重要。所以說,統治百姓不能靠國界來限製、鞏固國家不能靠山川、河道的險要地形,要威鎮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鋒利。能實行仁政王道的,將會得到更多人的幫助,不能實行仁政王道的,幫助他的人將很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連他的親戚朋友都背叛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天下的人都願意順從他。
上麵得到天時,下麵得到地利,中間得到人和,那麼財物就會像泉水、像河海一樣源源不斷,就像山丘一樣堆積很高,就是不時焚燒,也消耗不了。
在上不錯過天時,在下不喪失地利,在中間得到人和,那麼什麼事都不會荒廢。
用兵的方法,在於使人心所向、團結一致,如此就能不用勸兵去作戰,而兵士自會拚命去打仗。如果使官吏互相猜忌,士兵不信服,有忠誠之心和有謀略之才的人不去任用,眾人誹謗議論,用讒言和邪惡來攻擊彼此,即使有商湯、周武王的智慧,也不能打敗一個人,何況是許多人呢?
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主體,早在戰國時的孟子就告訴了我們這個真理。人民是構建社會大廈的基石,是立國的基礎,人民的力量不容低估。人心所向是取得一切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執政者必須施行“仁政”,以民為本,贏得人心。隻要人民萬眾一心,眾誌成城,就能戰勝任何困難,克服任何難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執政者從來不為人民著想,就會失去民心,麵臨覆滅的危險。人和,是實現國家富強、社會和諧的基礎;沒有人和,國家就是一盤散沙,任何的社會理想都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