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國家安定(2 / 3)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戰國策·齊策一》夫王者高居深視,虧聽阻明,恐有過而不聞,懼有闕而莫補。所以設樹木,思獻替之謀;傾耳虛心,佇忠正之說。言之而是,雖在仆隸芻蕘,猶不可棄也;言之而非,雖在王侯將相,未必可容。其義可觀,不責其辯,其理可用,不責其文。至若折檻懷疏,標之以作戒;引裾卻坐,顯之以自非。故雲:忠者瀝其心,智者盡其策。臣無隔情於上,君能遍照於下。

昏主則不然。說者拒之以威,勸者窮之以罪。大臣惜祿而莫諫,小臣畏誅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極荒淫之誌,其為壅塞,無由自知。以為德超三皇,才過五帝。至於身亡國滅,豈不哀哉!此拒諫之惡也。

——李世民《帝範·納諫第五》解讀

鄒忌身高八尺多,體形容貌美麗。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裏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自己信不過,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誰漂亮?”妾說:“徐公哪裏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問他道:“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晚上躺在床上反複考慮這件事,終於明白了:“我的妻子讚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讚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讚美我,是想向我提出請求。”

於是,鄒忌上朝廷去見威王,說:“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說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裏,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後、王妃和左右的侍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有求於大王的。由此看來,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厲害。”

威王說:“好!”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麵指責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書麵規勸我的,得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評論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口和院子裏像個鬧市;幾個月後,偶爾才有人進言規勸;一年以後,有人即使想規勸,也沒有什麼說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別國。

君主高居殿堂,身處深宮,視聽受阻。聖明的君主,惟恐自己的言行有差錯而不知道,國家的大政有缺漏而無法補救,於是廣開言路,想得到諫諍之士勸善規過、議興議革的謀略;傾耳虛心,期待著忠正之臣匡輔君主的言論。所說有道理,即使出自低賤奴仆和山野小民之口,也不可拋棄而置之不理;所說沒道理,哪怕出自王侯卿相之口,也並非一定要采納。其議論可觀,就不指摘其言語是否巧妙;其道理可用,就不責備其文辭是否華麗。所以說,君主如能容折檻引裾的諫諍之臣,則忠正者嘔心瀝血以示竭誠,睿智者窮思竭慮盡獻其謀,從而形成君臣協調相統的局麵,臣使下情上達,君能明察四方。

昏庸之君主則不是這樣。對於進諫者他用威脅恫嚇來拒絕,對於規勸者他用斥責加罪來製止。以致位居要職的大臣因愛惜高官厚祿而不諫,職卑言輕的小臣怕遭殺身之禍而不言。眾臣苟且偷安,於是昏庸的君主任意放縱自己的殘暴凶狠,充分滿足自己的荒淫欲望。又被眾臣蒙蔽欺騙,沒有途徑知道自己的過失和朝政的混亂,自以為功德超過三皇,才能勝過五帝,最終導致天下大亂,身死國亡。這難道不可悲嗎?這是拒諫的惡果啊。

為政隻有廣開言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才能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克服獨斷專行、閉目塞聰、拒諫飾非的弊端,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科學、民主、正確的決策。唐太宗認為“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善於納諫也就成了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當前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進諫渠道趨於現代化,通過各種渠道都可以把民眾的意願、政策的得失反饋給政府,對於政府發現問題、製定決策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而政府和各級領導隻要善於聽取意見,勇於接受批評,就可以通過對於時事的迅速反應,及時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通過對政策的糾偏,及時排解各種矛盾和問題,使人民更加信任我們的政府。上下溝通渠道暢通,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也就更加穩定,人民生活得也更加安樂。

5.統一安定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孟子·梁惠王上》解讀

孟子謁見了梁襄王,退出來後,對人說:“在遠處看,他不像個國君,走到跟前也看不出他的威嚴。他突然發問道:‘天下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統一了就會安定。’”

亞聖孟子認為必須統一才能有社稷安定的局麵,他的這個思想在今天,甚至是遙遠的未來都堪稱卓識。國家統一的思想在曆史的上空盤旋回響。秦皇、漢武、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都為民族、國家的大一統指點江山、叱吒風雲。而憂國憂民的詩人們更是用纖毫之筆書寫了無數撼動人心的篇章。如南宋詩人陸遊憂慮國家興亡,統一大業,發出了“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震撼人心的喊聲。維護國家統一,需要捍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國家的統一完整不容侵犯,我們必須堅決打擊分裂祖國的活動。因為國家的統一,對於維護一個國家的尊嚴至關重要,也是國家的最高利益所在。國家統一,是國家安定的基礎,而國家安定了,才談得上社會和諧。

6.與民同樂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嚐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