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鄰裏融洽(1 / 3)

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友愛和睦的鄰居不僅能保障彼此的安全,照顧彼此的生活、慰藉彼此的心靈,還能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促進彼此的心理健康。然而,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高樓大廈越建越多,但是“獨門別戶”的房子卻縮小了鄰裏的交際圈,冰冷的水泥森林則阻隔了人們的心靈溝通,由此而使鄰裏關係趨於淡薄,甚至引發了鄰裏關係的危機,不能不引起我們必要的注意。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建立融洽的鄰裏關係,是建設社會和諧的重要環節,鄰裏關係和洽既是社會成員心理愉悅的保證,也是社會關係和諧融洽的縮影,所以也要求我們予以高度的重視。而要建立融洽的鄰裏關係,就需要我們以寬厚之心、禮讓之心、溫恤之心、平等之心行友愛之義。在這方麵,中國古代的家書、家訓、鄉規民約中,有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1.居鄉講禮遇君則修臣下之義,遇鄉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如是,則賢者貴之,不肖者親之。

——《荀子·非十二子》《禮記》言居鄉之禮: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其於道路,則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所任輕則並之,所任重則分之,以至班白者不負戴於道路。則古人所以待鄉黨之老者,又如此也。

——鄭玉道、彭仲剛等《琴諭堂俗編》推事父之恩,而為養老之禮。廣事兄之義,而為鄉酒飲禮。

——《李靚集·與胡先生書》解讀

麵對君主就奉行做臣子的道義,麵對鄉親就講求長幼之間的道德標準,麵對父母兄長就遵行子弟的規矩,麵對朋友就講求禮節謙讓的行為規範,麵對地位卑賤而年紀又小的人就實行教導寬容的原則。沒有不喜歡的,沒有不尊重的,從不與人爭執,心胸寬廣得就像天地包容萬物那樣。像這樣的話,那麼賢能的人就會尊重你,不賢的人也會親近你。

《禮記》講居鄉之禮:比自己年長一倍的人,就如同父輩來侍奉;比自己年長十歲的人,就如同兄長來侍奉;比自己年長五歲的人,就可以與他並行而稍後一些。在道路上行走,見到父親的同齡人應該跟隨其後而行,遇見兄長的同齡人應該與他並行而稍後一些。所挑的擔子輕一人獨擔,別人挑的擔子重則幫人分擔,以至頭發斑白的人不要在路上背東西、擔擔子。古人對待鄉裏老人的禮儀,就是這樣的。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凡事都講究禮,對待鄰裏亦是如此。以尊長愛幼之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來對待鄰裏,是對鄰裏的尊重與愛護,鄰裏會非常樂意與其打交道,鄰裏關係也會融洽。把此禮推廣到整個社會中去,人際關係會其樂融融,社會上也會形成敬老愛幼的風氣,我們的大家庭將會變得更加和諧。

2.同處貴寬同居之人,有不賢者非理以相擾,若間或一再,尚可與辯。至於百無一是,且朝夕以此相臨,極為難處。同鄉及同官亦或有此,當寬其懷抱,以無可奈何處之。

——袁采《袁氏世範·睦親》曹節素仁厚。鄰人有失豬者,與節豬相似,詣門認之,節不與爭。後所失豬自還,鄰人大慚,送所認豬,並謝。節笑而受之。

曹州於令儀者,市井人也,長厚不忤物,晚年家頗豐實。一夕,盜入其家,諸子擒之,乃鄰舍子也。令儀曰:“爾素寡過,何苦而盜耶?”“迫於貧爾。”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資衣食。”如其欲與之。既去,複呼之。盜大懼。語之曰:“爾貧甚,夜負十千以歸,恐為邏者所詰。”留之,至明使去。盜大感愧,率為良民,鄰裏稱君為善士。君擇子侄之秀者,起學室,延名儒以掖之,子及侄傑效繼登進士弟,為曹南令族。

——吳亮《忍經》解讀

同住在一起的人當中,有的人品德不好,常無理取鬧。對於這種人,一兩次還可與之辯論,如果他一無是處並每天從早到晚都這樣無理取鬧,那就很難與他相處了。在同鄉及同朝為官的人當中,有的也有這種情況,對於這樣的人,隻能把心放寬,無可奈何地與之相處了。

曹節一向很仁慈寬厚。有一家鄰居的豬跑丟了,所丟的豬和曹節家的豬很相似,鄰居便到曹節家中認領,曹節沒有和他爭論。後來,鄰居家丟失的豬自己回來了。鄰居感到非常慚愧,歸還曹家的豬,並表示歉意。曹節隻是笑了笑,收下了自己的豬。

曹州的於令儀,是一個平民百姓,為人忠厚,不損人利己,晚年家產頗豐厚。一天晚上,有盜賊進了他家,兒子們捉住了他,卻是鄰居家的孩子。於令儀對他說:“你平時從不做壞事,為什麼要偷盜呢?”“這是迫於貧困啊。”問他想要什麼,小偷說:“要十千錢足夠衣食所需了。”令儀按他的要求給了他。小偷剛要走,又被叫了回來。小偷十分害怕。令儀對他說:“你家十分貧困,帶著十千錢回去恐怕被巡邏的人盤問。”留他在家過夜,天明才讓他離開。那小偷感到很羞愧,由此改造成了良民。鄰居鄉裏們都稱讚於令儀是個有德行的人。他修建了學校,選子侄中優秀的,請有名望的老師來執教。子侄們也努力學習,陸續考中了進士,於家成了曹州南部的大家族。

鄰裏之間的交往難免會發生誤會,出現摩擦,如果雙方都不退讓,唇槍舌劍,斤斤計較,得寸進尺,就會演變為鄰裏糾紛,使矛盾激化,事態擴大,結下仇怨。“冤家宜解不宜結”,所以鄰裏需要“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清代大學士張英的家人與鄰居爭地界,張英修書一封勸解家人:“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的家人收信後讓出三尺土地,鄰居遂效仿張家也讓出了三尺土地。兩家的做法傳為鄰裏關係的美談。由此可見,忍氣退讓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從而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但是,退讓也不是要簡單地息事寧人,而是要有原則地、冷靜地分析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然後做出適當的讓步。這才是真正的鄰裏和諧之道。

3.不相譏議同居之人或相往來,須揚聲曳履使人知之,不可默造。慮其適議及我,則彼此愧慚,進退不可。況其間有不曉事之人,好伏於幽暗之處,以伺人之言語。此生事興爭之端,豈可久與同居!然人之居處,不可謂僻靜無人,而輒譏議人,必慮或有聞之者。俗謂:“牆壁有耳。”又曰:“日不可說人,夜不可說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