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鄰裏融洽(3 / 3)

7.溫恤鄰裏天下不足者十之九,有餘者十之一。所賴裒多益寡,使貧苦者得遂其生。在巨富之家,固宜廣為周濟,然必待巨富而始言周濟,在我恐原有難嚐,在人亦急不能待。但看自家光景較貧苦者為有餘,即可分我之盈,助彼之絀。無論數尺之布、數升之量,亦有裨益。夫博施濟眾,堯舜猶難,若親若鄰,宜先周恤,再由近及遠、由親及疏,固視乎力量矣。顧恤其艱難,猶當待以溫厚,尋常來往禮貌弗衰,賀喜吊喪更宜周到。若見其貧苦而心先鄙夷,乞貸書來,置之不答,登門請見,避之不遑,家長如斯,則子弟輕之,奴仆侮之。彼未嚐受我之恩,已先受我之辱。或有所給予而遽以聲色相加,彼雖未敢如何我已,惡念多而善念少矣。至周恤之方,宜謀長久,或借與資本,俾得營生;或為覓枝棲,使能糊口。若鰥寡疾廢必終仰給於人,或獨力難扶,可廣勸同人醵資贍養。顧或謂如此行事,如此存心,則求者日多,必傾家而後已。夫誠信周濟,竟終於自受饑寒,揆之天理,人情必不至此。特恐厚資坐擁,平時不拔一毛,一旦家傾,更無人從而顧問,並素貧苦者而不如矣。

——戴翊清《治家格言釋義》解讀

天下十分之九的人都是窮人,隻有十分之一的人是富人。隻有依賴著以多濟少,才能讓窮人得以生存下去。巨富之家固然應該對窮人廣為周濟,但如果非要等到自己成為巨富之後才去周濟窮人,那麼,恐怕就很難有那一天了,而窮人們也恐怕等不及了。隻要自家的光景比窮人好些,就可以把多餘的東西分給他們一些。不管是幾尺布,還是幾升糧,對他們來說都是很有用的。當然,博施濟眾,即使是堯舜也很難做到這點。所以,應該先從周濟親戚、鄰居做起,再從近到遠、由親及疏地去周濟其他人,根據自己的力量確定。周濟窮人時,在態度上對他們尤其要溫和寬厚,平常往來要有禮貌,遇到他們有喜事、喪事時,更要禮節周全。假如見到他人貧苦,心裏先生鄙夷,寫信向你借貸你不理,登門求見你不睬,家長如此對待窮人,子弟就也會輕視窮人,奴仆們也會跟著侮辱人家。結果,人家尚未得到我的恩惠,就己先遭到了我的侮辱。有人雖然也給了窮人一些東西,但態度卻極為不好。雖然窮人不敢把他怎樣,但他卻已是惡念多、善念少了。至於說到周濟的方法,應該設法讓窮人能有一個長久的依靠,或是借給他資本,讓他搞經營;或是幫助他謀一個可靠的職業,能使他得以糊口。如果對方是鰥寡疾廢之人,需終身仰靠他人,自己獨自幫助他有困難的話,就可以廣泛發動同樣有愛心的人集資來贍養他。或許有人會說,這樣去周濟窮人,存著如此善心,會使前來求助的人越來越多,最後導致你傾家蕩產。誠心周濟別人,最終自己卻落得饑寒交迫,從天理人情上去說,是絕對不可能的。怕的倒是平時擁有雄厚資財,然而卻一毛不拔,這種人一旦破產了,就會無人過問,連赤貧者都不如了。

溫恤鄰裏,就是對鄰裏要懷有悲天憫人、憐貧惜苦、尊賢敬愚之心,施行協助鰥寡、幫濟貧苦、扶助殘疾之義。溫恤鄰裏比幫助鄰裏境界更高一層。如果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做到溫恤他人、溫恤鄰裏,那麼對於他人和鄰裏的同情心、良善心、責任心將在社會彌漫,形成共建和諧社會的風氣,每一個人也都能共享建設和諧社會的成果。

8.鄰裏和同人有小兒,須常戒約,莫令與鄰裏損折果木之屬。養牛羊須常看守,莫令與鄰裏踏踐山地六種之屬,人養雞鴨須常照管,莫令與鄰裏損啄菜茹六種之屬。有產業之家,又須各自勤謹,墳塋山林,欲聚叢長茂蔭映,須高其圍牆,令人不得逾越。園圃種植菜茹六種及有時果去處,嚴其籬圍,不通人往來,則亦不至臨時責怪他人也。

——袁采《袁氏世範·治家》解讀

有小孩的人家,一定要經常告誡自己的小孩,不要到鄰居家損折果木;養牛羊的人家,一定要注意看守好它們,不要讓它們到鄰居家地裏踐踏、破壞。養雞鴨的人家,一定要看管好它們,不要讓它們跑到鄰居家的菜地去啄損蔬菜。有家業的人,必須勤勞謹慎地看護家業,要想使墓地及山林總是綠樹成蔭,就必須砌起高高的圍牆,使人不能翻躍進來折損樹木。在菜園、果園等處,要插好籬笆,不讓人通行。這樣,就不至於出事以後責怪別人了。

鄰裏之間朝夕相處、接觸頻繁,因此鄰裏關係是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一個部分。無論是平等待鄰、居鄉講禮、還是忍氣退讓、不譏議、不欺鄰等,這些待鄰的原則的目的都是為了建立和睦融洽的鄰裏之間的關係。建立融洽的鄰裏關係,還要設身處地地為鄰裏著想,交換立場,想對方之所想,急對方之所急。處好鄰裏之間的關係,創造和諧的居家環境,有利於保持心情愉悅、身心健康。鄰裏和諧促生和諧文化,建設和睦的鄰裏關係是我國的傳統,因此良好的行為規範和社會風尚,離古代思想家的鄰裏和諧的思想靠得更近,也是我們今天建設和諧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9.居鄉平淡居於鄉曲,輿馬衣服不可鮮花。蓋鄉曲親故,居貧者多,在我者揭然異眾,貧者羞澀必不敢相近,我亦何安之有!此說不可與口尚浮臭者言。

——袁采《袁氏世範·處己》解讀

住在鄉間,使用的車馬、穿的衣服等都不要太鮮豔華麗。因為,在鄉間生活的親戚、故舊中,貧窮的人占多數。如果我一切都與眾不同,那些窮親戚、朋友們就會覺得不好意思接近我,這樣,我又怎能安心呢?這個道理,不必對未成年的人講。

生活在一個圈子裏的人,差距不能太大,不然會發生分化。鄰裏關係也是如此。即使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家庭條件各方麵都很優越,也不要帶有優越感去與鄰裏交往,在舉止言談上,不要目空一切、指手畫腳、自吹自擂;在穿著上,不要與大家的穿著格格不入,顯得高人一等。優越感會使他人的自尊心受到損傷,心理失去平衡,產生危機感和自絀感,甚至產生反感,然後敬而遠之。因而,放下對優越感的追求,真正融入到鄰裏的圈子中去,才能使鄰裏關係和睦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