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家庭和睦(1 / 3)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聯結著個人和社會。融洽的家庭關係、溫暖的家庭親情對於個人的成長、生活的幸福、事業的成功具有十分直接的作用。同時家庭的和睦也能反映社會文明的程度,是建設社會和諧的基礎。要做到家庭和睦,就要善於處理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婆媳、妯娌等親情關係,同時還要對家庭成員施以教育,從思想上提高對孝道、對親情的認識。中國古代的先聖先賢們非常重視家庭的和睦關係,圍繞家庭和睦的問題,他們提出了一係列的方法,形成了中國古代重視親情血緣、重視家庭倫理的優秀道德傳統。

1.夫婦之道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周易·序卦》夫和而義,妻柔而正。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蓋夫婦之道,以和不以私。和則順於父母,私則妨於兄弟;和則不失其情,私則不保其終。好內者,君子之大戒;戒私也,非戒和也。

——唐甄《潛書·居室》解讀

先有天地,然後才產生萬物。有了萬物然後才有男女。有了男女然後才有夫婦。有了夫婦然後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後才有君臣。有了君臣才分出上下。有了上下等列,禮義才有了施行的基礎。夫婦的倫理關係理應長久不變,所以接下來是《恒卦》。《恒卦》就是長久的意思。

丈夫和藹而知義,妻子溫柔而正直。

夫婦相處之道,是兩個人之間和睦相待而不偏私。夫婦和睦就會對父母好,偏私就會妨害兄弟;夫婦和睦就不會失去真實的感情,偏私則不會有好的結果。迷戀妻子,是君子的大戒;應當戒除的是偏私,不是戒除和睦。

夫妻為人倫之始,一切道德、禮義的施行與完善,都必須以夫妻之德為基礎。丈夫體貼細心,妻子溫柔賢惠,二人共同經營一個小家,和樂融融,才有快樂的情緒去共同孝順父母、教育子女,同各個親朋好友融洽相處,與他人建立友好的關係。各種人際關係良好,就更使這個小家庭成為一個溫暖、溫馨、和諧的愛的港灣。由此可見,夫妻琴瑟合鳴,不僅是家庭和諧的開始,更使和諧之音在社會唱響。

2.兄弟致美“兄弟致美。”救乏、賀善、吊災、祭敬、喪哀,情雖不同,毋絕其愛,親之道也。

——《左傳·文公十五年》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潁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於沒齒。濟北汜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

——《陶淵明集·與子儼等疏》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僮仆為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踖其麵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於兄弟,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於弟者,何其能疏不能親也!

——顏之推:《顏氏家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李毓秀《弟子規》解讀

“兄弟之間各自盡力,做到情義完美。”其生活物品短少缺乏時給予救助、祝賀其喜慶之事、對其災禍表示傷痛和慰問、助祭於兄弟之家,並盡其恭敬之情、對兄弟死傷之事要誠心哀悼、雖然以上救乏、賀善、吊災、祭敬、喪哀諸事之情不同,而不絕其友愛則是一致的,這就是對待親人的道義。

古時鮑叔、管仲分錢財,誰多誰少毫無猜忌;歸生與伍舉二人在路邊鋪上荊條坐下暢敘舊情:以至於管仲被俘靠鮑叔推薦而得成就事業;伍舉奔鄭,經歸生幫助,得以返國並建立大功。異姓之人尚能如此,何況你們同父的人呢!潁川的韓元長是漢末名士,他身為卿佐之宮,八十歲才去世。他兄弟同居不分家,一直到去世。濟北的汜稚春是晉代有操守的人,七代不分家,家中人都沒有相怨的表情。《詩雲》:“像仰望高山,像行走在光明大道上”,雖然我們沒達到那樣的高度,也應該誠心誠意地推崇效法他們。

兄弟之間不和睦,那麼子侄之間就不會互相愛護;子侄不互相愛護,整個家族中的子弟都會互相疏遠,感情淡薄;族中子弟關係疏遠,感情淡薄,則僮仆之間就會互相仇視敵對了。如果這樣,那麼陌生人都可以任意踐踏、欺侮他們,誰還會來救他們呢!有些人能夠結交天下之士,並且相處融洽,卻不知敬愛自己的兄長,為什麼他能和那麼多人相處融洽,卻不能善待自己的兄弟,怎麼能夠友愛多的人而偏偏不能友愛少的呢!有的人能統率數萬人的軍隊,使部下為他拚死效力,卻不能善待自己的弟弟,為什麼對關係疏遠的人能廣施恩惠,對關係親密的人卻薄情寡恩呢?

作兄長的要講究友愛,當弟弟的應懂得恭敬。孝就存在於兄弟的和睦之中,彼此輕財物、重親情,就不會有怨恨產生;兄弟言語之間相互忍讓,忿恨就會自動消除。

兄弟關係在家庭關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蘇軾在懷念其弟蘇轍時就寫下了“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傳世名句。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如果感情真摯或者關係很密切,就會互稱對方為“兄弟”,由此可見,“兄弟”這個名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在家庭關係中,親兄弟之間由於血緣的紐帶而更進一層。兄弟之間要兄友弟恭、互敬互愛,在彼此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幫助、患難與共中,共同承擔家庭賦予的責任。如果有一方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就會傷害感情,並使家庭內部成員產生不和、發生分化。“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兄弟和睦,意味著彼此團結,產生一股向心力和凝聚力,共同克服生活中的困難與阻礙,使家庭興旺起來。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兄弟和睦,家族興旺,那麼我們的社會也會欣欣向榮、充滿生機和活力。

3.六親和睦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

——《左傳·文公十八年》和子孫,屬親戚,父母之常也,治之以義,終而複始。敦敬忠信,臣下之常也,以事其主,終而複始。愛親善養,思敬奉教,子婦之常也,以事其親,終而複始。故天不失其常,則寒暑得其時,日月星辰得其序。主不失其常,則群臣得其義,百官守其事。父母不失其常,則子孫和順,親戚相歡。臣下不失其常,則事無過失,而官職政治。子婦不失其常,則長幼理而親疏和。故用常者治,失常者亂。

——《管子·形勢解》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敬、子孝謂之五德。今五常不立、五德不興,搢紳學古之士棄禮義,忘廉恥,細民違道畔義,迷不知返,背毀天常,骨肉相殘,動傷和氣。此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今宜正薄俗,順人心,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得其道,然後和氣普洽,福祿薦臻矣。

——《金史·徒單鎰列傳》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

——朱用純《治家格言》解讀

父親講道義,母親慈愛,哥哥友愛,弟弟恭敬,兒子孝順,裏裏外外都平安無事。

和睦子孫,團結親戚,這是父母的常規,以義行事,周而複始;恭敬忠誠,這是臣下的常規,以此事奉君主,周而複始;親愛地贍養父母,恭敬地接受教誨,這是子女的常規,以此事奉雙親,周而複始。上天不失常規,則寒暑往來符合時令,日月星辰各有秩序;君主不失常規,則群臣各安其位、各盡其職;父母不失常規,則子孫和順,親戚相歡;臣下不失常規,辦事就沒有錯誤,而官吏稱職政務治理;子女不失常規,則長幼有序,親疏和睦。按常規行事則安定,否則混亂。

仁義禮智信,叫做五常,父親仁義、母親慈愛、兄長友愛、弟弟恭敬、子女孝順叫做五德。現在,五常不被看重,五德不被推崇,士大夫背棄禮義,忘記廉恥,普通老百姓違背正道,背叛禮儀,迷失正道而不知返回,背棄毀壞天之常理,親人相互傷害,損傷和氣。這不是一朝一夕的緣故。現在應該使風俗淳正,人心和順,父子之間,夫婦之間,各有其相處之道,然後才能夠和氣融洽,福氣和俸祿接踵而來。

家庭中和美歡暢,即使一日三餐不齊備,也有享不完的快樂。

所謂六親和睦,曆史上有不同的說法。有的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有的指父子、兄弟、夫婦等。但是無論是何種說法,其基本出發點都是指家庭親屬之間的和睦相處。六親和睦,給每個成員的心理帶來正麵的情感與道德的引導,使他們的心理都願意向家族回歸、靠攏。俗話說:“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捆筷子折不斷。”每個成員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家庭就像一捆筷子一樣,是折不斷的,相反會迸發出團結的力量,使家族欣欣向榮、充滿生機與活力。在和睦的家庭中生活,人們才會有幸福感、安全感、快樂感、溫馨感。家庭的和睦,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勇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父要義、母要慈、夫要和、妻要柔、兄要友、弟要敬、子要孝,做到了這些,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指日可待。“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千千萬萬個家庭構成了社會的整體,因此萬家和,社會興。

4.婆慈媳孝婦事姑舅,如事父母。

——《禮記·內則》婦人之性,率寵子婿而虐兒婦。寵婿,則兄弟之怨生焉;虐婦,則姊妹之讒行焉。然則女之行留,皆得罪於其家者,母實為之。至有諺雲:“落索阿姑餐。”此其相報也。家之常弊,可不誡哉!

——顏之推《顏氏家訓》解讀

兒媳婦侍奉公公、婆婆,應該像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樣。

婦人的秉性,大都寵愛女婿而虐待兒媳。寵愛女婿,則兒子的不滿就由此產生;虐待兒媳,則女兒的讒言就隨之而至。那麼女兒無論是出嫁還是待嫁在家,都要得罪家人,這實在是當母親的造成的。以至有諺語說:“婆婆吃飯好冷清。”這是對她的報應啊。這是家庭中經常出現的弊端,不能不警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