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家庭和睦(3 / 3)

骨肉之間不和失歡的,往往是由一些極小的事情引發的,然而卻導致了親人們的終生不和。其原因就在於有了矛盾後,雙方都各自負氣,不肯先向對方服軟。家人朝夕相處共同生活,不可能沒有矛盾、磨擦。有了矛盾之後,如果有一人能夠首先高姿態地與對方講和,那麼,彼此關係就會和好如初了。對於這個道理,人們應該深思啊!

親戚是和我們血肉相連的一家人,親戚之間就要更有容人雅量,寬以待人;溫恤親戚,盡己所能;放棄利益的爭執,和諧共處。家庭將親戚聯結成一個整體,不僅提高了社會的整合程度,還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團結。

10.友愛侄兒父之兄弟,謂之伯父、叔父,其妻,謂之伯母、叔母。服製減於父母一等者,蓋謂其撫字教育有父母之道,與親父母不相遠。而兄弟之子謂之猶子,亦謂其奉承報孝,有子之道,與親子不相遠。故幼而無父母者,苟有伯叔父母,則不至無所養;老而無子孫者,苟有猶子,則不至於無所歸。此聖王製禮立法之本意。今人或不然,自愛其子,而不顧兄弟之子。又有因其無父母,欲兼其財,百端以擾害之,何以責其猶子之孝!故猶子亦視其伯叔父母如仇讎矣。

——袁采《袁氏世範·睦親》解讀

父親的兄弟叫做伯父、叔父,他們的妻子叫做伯母、叔母。在喪禮中規定隻比父母降低一等的原因,是基於他們對自己的撫養教育也具有父母之職責,和親生父母相差不遠。而兄弟的兒子稱為猶子,也是因他能夠侍奉、報效自己,有作為兒女的義務,和親生兒子相差不遠。所以,沒有了父母的孩子,如果還有伯叔父和伯叔母,那就不至於沒人撫養;年老而沒有子孫的人,如果還有侄子,那麼晚年也就不至於找不到歸宿了。這就是當初聖王製立禮法的本意。現在有些人卻不這樣按照禮法去做,他們偏愛自己的兒子而不照顧兄弟之子,還有人因為侄兒失去了父母,就想趁機侵吞他的財產,於是百般折磨迫害侄兒,這種人還怎麼能要求侄兒對你盡孝呢?有些晚輩也正是因此而把伯叔和伯叔母視為仇人。

侄兒跟自己血脈相連,愛兄弟就要愛侄兒,而且要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對待侄兒。愛護侄兒,不僅要在生活上關心和愛護他,更要在精神上給予他鼓勵,使他產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伴他走過人生中的溝壑。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清代王夫之鼓勵侄兒安鴻鵠之誌、存立誌之心;陸進鼓勵侄兒修身養性、勤奮學習。友愛侄兒不僅是盡伯叔之責,而且是愛兄弟的表現,能夠加深兄弟以及妯娌之間的關係,使家庭關係親密和睦。

11.幫助親戚世間輕財好施之子,每到骨肉,反多恚吝。其說法有二:他人蒙惠一絲一粒,連聲叫感,至親視為固然之事,一不堪也;他人至再三,便難啟口,至親引為久常之例,二不堪也。但到此處,正如啞子黃連,說苦不得,或兄弟而父母高堂,或叔侄而翁姑尚在,一團情分,礪斧難斷,稍有念頭,防其幹涉,杜其借貸,將必牢拴門戶,狠作聲氣,把天生一副惻怛心腸,蓋藏殆盡。方可坐視不救,如此便比路人仇敵,更進一層。豈可如此,汝深記我言。

凡親友急難,切不可閉門坐視。然亦不可執性莽作,世間閑事不是件件幹得,才喚幹人。

——溫以介《溫氏母訓》解讀

世間那些樂善好施的人,每當自己的親骨肉需要幫助時,卻變得憤怒、吝嗇起來。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原因有兩個:外人蒙受了哪怕是一絲布、一粒米的恩惠,也會連聲感謝,而自家親友得到好處卻會認為是理所應當的,這是讓他們無法忍受的第一個原因;外人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幫助後,便很難再開口求人了,可親友們對開口求人卻是習以為常,這是第二個讓他們無法忍受的原因。然而,雖然無法忍受,卻又像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如果父母或公公婆婆仍然健在,那麼,這時,兄弟或叔侄之間的情分是很難斬斷的。如果在兄弟或叔侄之間,有錢的一方有了不願幫助窮親戚的念頭,那麼,為了防止健在的長輩出麵幹涉、勸說,也為了杜絕親戚借貸的希望,他勢必會緊閉門戶,惡聲惡氣地對人,把天生的一副好心腸徹底掩藏起來。隻有做到這點,他才有可能對親戚的困難坐視不理。也正因為如此,雙方結下的仇怨,要比與外人結下的仇怨更為深重。親友之間豈能如此行事!你們一定要牢記我說過的話。

凡是親友遇到緊急困難的時候,切不可關起家門,坐視不理。然而,也不可任著性子魯莽行事。要知道,並不是世間的每件事都辦到了,才叫做能幹的人。

親戚是和我們血緣緊密相連的親人,這根血緣的紐帶剪不斷。對於外人我們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幫助親戚我們就更要不遺餘力。對於親戚,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候,我們不僅要慷慨解囊、還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慰藉,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當然,這不意味著利用手中的權利去搞裙帶關係,而是要憑自己的心力真誠地去幫助。這種幫助帶來的客觀效果,是使親戚之間的關係更加和睦,推而廣之,是使社會充滿扶持友愛之心,從而營造和諧美好的社會生活氛圍。

12.處家貴寬寬厚而成家,宜也;刻薄而成家,幸耳。其家雖成,如春日之冰、秋後之暑,不旋踵而已消。夫刻薄而至成家,逆理而行已非一日。或盤剝重利;或乾沒人財;或居官而蒐削小民;或辦事而侵吞公款;或朋友合資貿易,利歸己而害歸人;或弟兄分析家私,占其美而推其惡。機心種種,不可盡言。故刻薄之人有謀不成,其祖宗尚有陰德;若所求必遂,勢甚可危。彼方自詡其能,鬼己早瞰其室,水火敗之,盜賊敗之,訟獄敗之,不肖之子弟敗之,甚至斬然無後,一朝身沒,悉屬他人,其不能久享也。非數之無常,實理之有定。若用其才而厚道行之,未必不能致富,乃甘心為此,可謂大愚。

——戴翊清《治家格言釋義》解讀

為人寬厚,家業興旺是理所當然的;為人刻薄,家業興旺純屬僥幸。其家雖然興旺了,但卻如同春天的冰淩、秋後的暑熱,很快就會消失的。為人刻薄者發家,靠的是不止一日的逆理行事:或者是盤剝重利;或者是掠奪別人財產;或者是當官搜刮民財;或者是辦事時侵吞公款;或者是與朋友合資做買賣時,把好處歸己,壞處歸人;或是在弟兄分家時,霸占好的而推出壞的。各種各樣的心機,不勝枚舉。刻薄之人陰謀未成,是因為他的祖宗尚有陰德;如果他陰謀得逞,那情況可就不妙了。他剛剛自詡能幹、精明,鬼神卻早已盯上他家了,會用水火、盜賊、吃官司、不肖子弟等種種方式使之敗家,甚至還會使他斷子絕孫,待他有一天去世後,他的家財就會全部歸了別人。這種刻薄之人之所以不能長享其福,並不是因為世事無常,而是天理使然。憑他的才幹,如果能老老實實地去做事,未必就不能致富,可他偏甘願靠刻薄起家,這可真是太愚蠢了!

孔子說:“寬則得眾。”寬厚待人,寬厚處事,能得到大家的讚賞,獲得好的人緣,因而也更易在事業上成功。在家庭關係中也是如此。如果隻考慮舍義取利,剝削親人所得,刻薄對待親人,會嚴重破壞家庭關係,使得家庭四分五裂,老死不相往來。寬厚是高尚的道德修養,如果我們都能學會寬以待親,學會舍利取義,家庭關係自然會更加和諧。

13.教子有方教子之事多端,大而忠孝廉潔,細而飲食起居,總以言教為後,身教為先。……如教子讀書,必勉以敦品力學,凡場屋種種弊端,勿使稍染;教子為官,必令其潔己奉公以成循吏,凡仕途種種惡習務使力除;下及農工商賈,必教子勤儉安分、誠信無欺,凡機械變詐、利己損人之事,斷勿使為顧。教子必自童年始,當其知識初開,必使言語樸誠,舉止篤實,勿履邪徑,勿交損友,則將來自無蕩檢踰閑之事。若先以如何取巧,如何便宜之法告之,壞其心術,後來不可問矣。蓋庸懦之子教之義,方亦能自立;才智之子教之義,方始可有為。然必為父者一動一言循循規矩,以表率之,子自相觀而化。若所令返其所好,亦徒費口舌而已。

——戴翊清《治家格言釋義》解讀

教育孩子有多方麵的內容,從大處說,是忠孝廉節;從小處講,是飲食起居。總之,都應身教重於言教。……如果教子讀書,就必須要他為人敦厚、學習努力,不要讓他染上考場中的種種毛病;教子為官,就必須讓他潔身自好、奉公守己,當一個正派官員,務必使他力除種種官場惡習;教子務農、做工、經商,就必須教他勤儉安分,誠實無欺,不可做損人利己之事。教育孩子必須從童年開始,在他們剛剛開始學知識時,就一定要使他們言語純樸誠實,舉止規矩老實,不要走上邪路,不要結交壞朋友。做到了這些,他們將來就不會幹出越軌的事了。如果從小就教孩子如何取巧、占便宜,帶壞了孩子的心術,那麼,以後就更沒法教育了。因此,把行事該遵守的規矩和法度教給子弟們,平庸的孩子就能夠自立,聰慧的孩子就能有所作為。但是,教子的前提是當父親的一言一行都要合乎規矩,給孩子做出表率,這樣,孩子自然會跟著效法。如果你要求孩子做的與你自己喜好的正相反,就會白費口舌。

家庭是子女教育最好的切入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朝夕相處的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與身教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品德與學識、成功和失敗。正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不僅要為孩子的吃穿住行擔憂,還要為孩子的成長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指導。如諸葛亮教子修身養性、王羲之勸子於學、司馬光教子儉樸、包拯訓子孫為官清廉、曾國藩教子善待親族鄰裏,古代有很多人在這方麵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家庭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道德習慣。良好的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是未來,給予家庭的是和諧融洽的氛圍、溫馨慈愛的關係。有智慧、有學識、有教養的孩子必定能融洽家庭關係、鄰裏關係,同時為建設社會和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