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家庭和睦(2 / 3)

俗話說“十對婆媳九不和”,婆媳關係曆來是中國家庭關係中的最複雜、最麻煩的問題。婆媳不和,削弱了妻子與丈夫的婚姻美滿程度,也攪亂了整個家庭的安寧。婆慈媳孝,親如母女,婆婆待兒媳如待女兒,兒媳待婆婆如待生母,是婆媳關係的最理想狀態。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相互尊重、相互交流、付出真心和真愛去對待彼此,才能贏得對方的信任和好感。融洽的婆媳關係拔掉了引發矛盾和戰爭的導火索,使妻子和丈夫留出更多的精力,帶有更愉悅的心情去經營婚姻,因此是婚姻“如魚得水”的前提。融洽的婆媳關係,會使家庭關係更加和睦,家人之間彌漫更多的親情。因為家庭是社會結構的最基本單元,所以家庭關係的融洽,也會使社會和諧的步伐邁得更歡快。

5.妯娌和睦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間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顏之推《顏氏家訓》解讀

妯娌之間,非常容易產生爭執,就好比是非之地,即使是同胞姐妹,與其讓她們成為妯娌而住在一起,也不如讓她們遠嫁各方,這樣,她們長久分離之後,才會感歎霜露降臨而互相思念,久立觀望日月的運行而期待相聚。更何況妯娌本來就是互不認識的陌生人,處於容易爭執的環境裏,能夠互相不產生隔閡的實在是很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處理大家庭中的事物時大家各懷私心,肩負重大責任時,心底卻掛念著個人的恩怨。假如妯娌都能以寬恕仁愛的心處理事情,能用對待自己子女的態度去對待子侄,那麼妯娌不和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妯娌關係是指兄弟的妻子之間的關係,由於曾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活背景的陌生人,因此需要時間去磨合,同時更需要雙方以一種真誠、坦率、寬容、利他的態度去相處。理想的妯娌關係應是親如姐妹、情同手足的關係。把對方視為姐妹、手足,那麼妯娌之間的關係能不和睦嗎?妯娌關係和睦,就不會影響家庭的和睦氛圍,不僅是對家族的貢獻,同時也是社會和諧的典範。

6.父嚴子孝曾子曰:“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麵,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心雖愛之,不行於外,常以莊嚴蒞之,不以辭色悅之也。不遵之以道,是棄之也;然強之或傷恩,故以日月漸磨之也。”

——司馬光《家範》慈父固多敗子,子孝而父或不察。蓋中人之性,遇強則避,遇弱則肆。父嚴而子知所畏,則不敢為非;父寬則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子之不肖,父多優容;子之願愨,父或責備之無已。惟賢智之人即無此患。至於兄友而弟或不恭,弟恭而兄或不友;夫正而婦或不順,婦順而夫或不正,亦由“此強即彼弱,此弱即彼強”積漸而致之。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賢父喻己父,則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無偏勝之患矣。至於兄弟、夫婦,亦各能以他人之不及者喻之,則何患不友、恭、正、順者哉!

——袁采《袁氏世範·睦親》解讀

曾子說:“君子對於自己的兒子,疼愛他但不要表現在外表上,使喚他,但不要太隨便。按照一定的道理教育孩子但不要強迫命令他,心裏雖然疼愛,不要表露到外麵,經常用嚴肅的樣子出現在孩子的麵前,也不用言語表情去使孩子高興快樂。不按一定的道理去教育孩子,實際上是在拋棄孩子。但是強迫有時又傷害感情,所以一天一天地慢慢磨練孩子。”

父親過於慈愛易養成敗家之子,兒子孝順卻不能為父親所明察,這是家庭關係中存在的兩個弊病。大概一般人的性格都是遇到強者則回避,遇到弱者就放肆。父親威嚴,兒子知道害怕,就不敢為非作歹;父親寬厚,兒子無所畏懼,就會胡作非為。兒子不孝,多是因為父親平日的縱容所致;或是兒子本來樸實,而父親卻還不停地責備他。隻有賢明智慧的人才能避免以上兩種弊病。至於說兄長友愛弟弟,弟弟卻不恭敬兄長,或者弟弟恭敬兄長,兄長卻不友愛弟弟;丈夫正派妻子卻不柔順,或者妻子柔順丈夫卻不正派,也是由此強彼弱,此弱彼強積累而漸漸形成的。如果作為父親的能夠把他人的不孝之子同自己的孩子相比較,作為兒子的能夠把他人不賢明的父親與自己的父親相比較,那麼就會父親愈慈祥,兒子就愈孝順;兒子愈孝順,父親就愈慈祥,就不會再有此強彼弱的弊病了。至於在兄弟夫婦之間,如果大家都能拿外人的缺點與自己親人的優點相比較的話,那麼,又何患做不到兄友弟恭、夫正妻順呢?

父愛如山,大愛無聲;父愛如傘,擋風遮雨;父愛如詩,大氣磅礴。父愛是嚴愛,是用深沉、用凝重來教育孩子,而子女總在窮盡一生的酸甜苦辣中頓悟父親的大愛。嚴父慈母的教育方式作用互補,有利於培養才子和孝子,從而促使家庭和睦,並抒寫了蕩氣回腸的社會和諧的史詩。

7.孝順父母人當嬰孺之時,愛戀父母至切。父母於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無所不至。蓋由氣血初分,相去未遠,而嬰孺聲音笑貌自能取愛於人。亦造物者設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窮。雖飛走微物亦然,方其子初脫胎卵之際,乳飲哺啄必極其愛。有傷其子,則護之不顧其身。然人子既長之後,分稍嚴而情稍疏。父母方求盡其慈,子方求盡其孝。飛走之屬稍長則母子不相識認,此人之所以異於飛走也。然父母於其子幼之時,愛念撫育,有不可以言盡者。子雖終身承顏致養,極盡孝道,終不能報其少小愛念撫育之恩,況孝道有不盡者。凡人之不能盡孝道者,請觀人之撫育嬰孺,其情愛如何,終當自悟。亦猶天地生育之道,所以及人者至廣至大,而人之報天地者何在?有對虛空焚香跪拜,或召羽流齋蘸上帝,則以為能報天地,果足以報其萬分之一乎?況又有怨谘乎天地者,皆不能反思之罪也。

——袁采《袁氏世範·睦親》解讀

人在嬰幼兒時期,對父母十分依戀。而父母在孩子小時對他的愛戀就尤為深厚,對孩子的撫育真是無微不至。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父母與孩子有氣血相聯,孩子出生後,這種聯係也隻是剛剛割斷,孩子的音容笑貌都能喚起父母的愛戀。造物主使自然界能夠生生不息,讓飛禽走獸得以代代繁衍,道理也是如此。小動物剛剛出世時,它的父母哺乳喂養無微不至,表現出極大的愛心。在其子女受到傷害時,它們便會奮不顧身地加以救護。但是,人在長大以後,名分就變得稍稍嚴格了些,親情則稍有淡漠。這時,父母就開始力求對子女盡其慈愛,而子女則努力對父母盡其孝道。而飛禽走獸在長大之後,母子就不再相認了。這就是人類與禽獸的不同之處。父母對於兒女幼時的愛護、撫育之情是訴說不盡的,兒女們就是終身盡孝也難以報答這份恩情。有人不盡孝道,那麼就請他看一看,別人在撫育嬰孩時帶著怎樣的情愛,這樣,他就應該聯想到父母對他的恩情,從而有所醒悟。又好比天地對人類有著極大的養育之恩,而人類能夠回報天地的又有些什麼呢?有人對空焚香跪拜或者請道士做道場以祭祀上帝,以為這樣就能夠報答天地的養育之恩,這樣做果真能回報萬分之一嗎?更何況有人還隻是一味地怨天地,卻從不能反思自己的罪過。

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養育我們,給予了我們人世間最真摯、最無私的愛,這種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我們隻有以感恩之心、反哺之心去孝順父母,才能略盡為人子女之責。“百善孝為先”,盡心竭力地孝順父母,是一切美德的基礎。不孝,就根本談不上信、恭、義、忠、誠、讓等美德。作為社會的重要保護機製,家庭在養老方麵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家庭的溫馨氛圍使老人安享晚年,使老人養老的社會問題得到解決。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似乎喪失了“孝”這一美德,“啃老族”、“忘情族”等不和諧的現象冒了出來。重拾“孝”的美德,對於建立濃濃的親情氛圍和友好的社會氛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8.眾事盡心兄弟子侄有同門異戶而居者,於眾事宜各盡心,不可令小兒、婢仆有擾於眾。雖是細微,皆起爭之漸。且眾之庭宇,一人勤於掃灑,一人全不之顧,勤掃灑者已不能平,況不之顧者又縱其小兒婢仆常常狼籍,且不容他人禁止,則怒詈失歡多起於此。

——袁采《袁氏世範·睦親》解讀

兄弟子侄有的是住在一個院子裏,但卻各立門戶。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公共事務每人都要盡心盡力地去做,不能讓自己的小孩和傭人去騷擾大家。雖然有些是細枝末節的事情,但它卻能引發爭端。家中的庭院有一人勤於打掃,另一人卻一點都不管,那麼,勤於打掃的人就會感到不高興了;這時,不愛打掃的人偏又縱容自己的孩子和傭人把院子搞得亂七八糟,並且還不準別人製止他們胡鬧,這樣,打掃院子的人就會勃然大怒。許多家庭矛盾大都是這樣產生的。

在大家庭裏,不能隻關注自己的一塊小天地。對於公共事務而言,每個人都要有主動參與的意識,為家族分憂解難。如果每個人都能盡力為家族做一些事情,會贏得大家的尊重,也會使家庭關係變得更加融洽。不僅在家庭中如此,在工作中、在鄰裏交往中亦是如此,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為公共事務盡心,那麼建設和諧的人際關係的理想就近在咫尺。

9.化解不和骨肉之失歡,有本於至微而終至不可解者。止由失歡之後,各自負氣,不肯先下爾。朝夕群居,不能無相失。相失之後,有一人能先下氣,與之話言,則彼此酬複,遂如平時矣。宜深思之。

——袁采《袁氏世範·睦親》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