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和諧,通過修身而達到,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個人的和諧包括真、善、美、誠、義、樂等可貴品德,有利於實現更大範圍的人際關係的和諧,也是體現社會文明的一個途徑;而個人的好學、博學、慎思、篤行、廉潔等可貴品質,又有利於個人參與社會、國家事務,參與促進社會和諧的建設。古代思想家在這方麵有很多智慧言論,在今天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孟子曰:“舜發於畋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告子下》誌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此之謂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荀子·修身》人少長須激昂自進,中年已後,自至成德者事,方可自安。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解讀
天之運行,強勁有力,永無止息。君子應效法天之運行不已,不停息地奮發圖強。
孟子說:“舜從莊稼地裏興起,傅說從築牆工匠中被舉用,膠鬲從魚鹽行業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牢獄中被舉用,孫叔敖從海濱被舉用,百裏奚從交易場所被舉用。由此可見天若要把重任交給某個人,一定先要磨煉他的意誌,使他的筋骨辛苦勞累,使他的腸胃忍饑挨餓,使他身受窮困,使他做事總是受挫折遭打擊,這樣可以震撼他的心靈,堅韌他的性格,增長他的才幹。人經常犯錯誤,經過犯錯誤才能認識改正;有了心意困苦,思慮艱難,才能奮發有為;表現在臉色上,流露於言談中,然後才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部沒有堅持法製的大臣和充任輔弼的賢士,外部沒有勢均力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的話,這樣的國家總是容易衰亡。正因為如此,才能夠知道人可以在憂思禍患中成長,也可以在安逸享樂中滅亡的道理。
思想意誌美好就會傲視富貴,道義深厚就會輕視王公貴族;重視內心的思想修養就會看輕身外之物。古語傳說:“有道德修養的人能支配身外之物,小人被身外之物支配。”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身體雖然辛勞可心中安適的事,可以做它;利益少道義多的事,也可以做它。侍奉無道昏君可以顯赫,不如侍奉處在困境中的君主能順應道義。因此,好的農民不會因為水澇幹旱而不耕種,好的商人不會因為虧本而不到市場經商,士人和君子不會因為貧窮而不遵守道義。
人稍微長大之後,就必須昂揚奮發,追求進步,人至中年之後,自己成為有道德的人,才可以心安,沒有愧疚之感。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強調人應具有自強不息的意誌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已內化為一種民族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百折不撓、迎難而上。自強不息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還是一種頑強生命力的體現。它鼓勵人們無論遇到什麼挫折、打擊,都不放棄自己的理想,能夠振作精神,在逆境中堅守、成長。同時,自強還意味著我們要自尊、自愛,在富貴和權勢麵前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摧眉折腰,不奴顏婢骨;在困難麵前永不言敗,永不放棄。正是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引導炎黃子孫不斷進取、開拓創新,創造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我們應繼續傳承這種優良的品質,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為建設和諧社會而自強不息。
2.求新進取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係辭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大學》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德貴日新。
——康有為《論語注》卷九惟進取也故日新。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解讀
到了盡頭就會發生變化,變化就能通達,通達了就能長久。
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
君子學習的內容一定要天天更新,能天天更新,就能天天進步。不天天更新必定天天後退,從來沒有既不進又不退的事情。
最可貴的品德是每天都要更新。
隻有不斷地進取,所以才會有不斷的創新。
求新進取意味著從思想到行為,從學習到工作,都要不斷地求新、求變、求進步。道家認為應取法自然,與時俱進;儒家認為應日進其德,日進其識;法家則倡導變法求新。求新進取奠定了中華文化中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進而內化為一種民族性格。如詩人王之渙寫道:“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樂觀向上、進取求新意識一覽無遺。在知識日新月異、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求新進取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它已從內心的自覺轉變為外在對自己的要求。我們隻有不斷地求新進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的社會也因為有了激勵創新與進步的機製而發展更快,求新進取正在推動我國各個領域持續、健康、有序的發展,促使我們的社會成為日益充滿活力、更加和諧的社會。
3.君子好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人生不讀書,空洞一無有。
——蘇轍《欒城集》卷七學者君子之先務也,不知為人之道不可以為人,不知為下之道不可以事上,不知居上之道不可以為政。欲達是三者,舍學而何以哉?
——方孝孺《遜誌齋集》卷六解讀
孔子說:“學習,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做人如果不讀書學習,人生就會空洞,沒有任何收獲。
學習,是君子的第一要務。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不能成為人;不知道做晚輩、做臣子的道理,不能夠很好地侍奉長輩或君主;不知道如何居處高位,就不能夠處理好政事。希望達到這三方麵,如果不學習,怎麼能行呢?
《論語》一開篇就談到學習的問題,可見孔子對學習的重視程度。而他這種重視學習的思想,經過後世儒家的發展,更是被提到了為人、事上、為政的高度。確實,學習不僅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還是澆灌心靈花朵的聖水。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是自我修養的第一步。學習能使自己明事理、辨是非、立大誌、尚義氣、濟貧困、懂寬恕、行孝道等,不學無以修身明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學,就是修身明智的願望的體現,是從精神上首先肯定了學習的重要性,自覺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勤學苦練、廢寢忘食、不恥下問,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智慧與修養水平。由個人推及社會,每個人都能如此好學,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一定能邁上一個新的台階,和洽的人際關係和舒心的社會生活氛圍也隨之而來。
4.博學多思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學須是能問能思,不能問便是不曾用功。不善思便欲廢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思豈可廢得?
——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二十三《天關語通錄》解讀
孔子說:“隻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茫;隻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
學習必須是能提出問題,能思考,不能提出問題,就是沒有用功讀書。不善於思考就想放棄思考,思考則會有所得,不思考就無所得,思考怎麼可以放棄呢?
博學使人多識,但博學的前提是多思;多思使人明智,但多思的基礎是博學。如果沒有思考,即使讀再多的書都是無用的,隻會永遠跟在別人的思想的後麵,沒有自己的觀點。隻有多思,才會使知識融會貫通,並舉一反三,最終有所得。但是多思如果不以博學為基礎,人就會陷入空想、幻想而不切實際。不僅在學習上要多思,在工作上,在生活上,都需要多一些理性思考,三思而後行。工作上的多思能使我們把工作做得有條有理,有聲有色;生活上的多思能使我們的生活過得寧靜平和,充滿歡趣。推而廣之,也就隻有博學多思才能使人身心和諧,才能使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5.君子自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裏仁》見善,修然必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
——《荀子·修身》自反則裕,責人則蔽。君子不臨事而恕己,然後有自反之功。自反者,修身之本也。本得,則用無不利。
——胡宏《胡宏集·知言·天命》自古成大興者,未有不自困心橫慮,覺悟知非而來者也。……吾家子弟將欲自修,而免於殘尤,有二語焉,曰:“無好快意之事,常存省過之心。”
——《曾國藩全集·詩文一·筆記二十七則》解讀
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自己內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行為。”
見到好的品行,一定要用它來省察自己是否有;見到不好的品行,一定要用憂懼的心情來檢查自己。如果自己的身上有好的品行,一定要堅定地去珍愛它;如果自己的身上有不良的品行,一定要像被髒東西汙染了一樣厭惡它。因此,批評我而又恰當的人,是我的老師;讚揚我而又正確的人,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我的敵人。有道德修養的人尊重老師又親近朋友,卻非常討厭壞人。永遠不滿足地去追求美好的品行,又能警惕自己接受別人的規勸,這樣的話,即使不想進步,可能嗎?
反躬自問就會寬宏大量,一味地責怪他人就會蒙蔽自己。君子不在臨到發生某一事情的時候就寬恕自己,接下來才有反躬自問的行為。反躬自問的行為,是修身的根本。得到了這個根本,那麼到使用的時候就會有莫大的益處。
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大事的人,沒有不自己時時苦心思慮,通過自己的覺醒感悟,由迷惑而明白,知道分清是非對錯的。……我們家的子弟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從而遠災避怨,有兩句話作為警醒,叫做:“不要喜好令人心情爽快舒適的事情,而要常存自我反省之心。”
自省是達到個人心靈和諧的一種重要的修養方法,是對自我思想和行為的自覺審視與反思,甚至是對靈魂的拷問,從而達到向賢人、善人靠齊的道德目標,使自己仰不愧於天、俯不祚於人。自省過後,勇於改過,以迎接煥然一新的自己。
作為集體的一份子,如果因為自己的決策或是自己的態度影響了整個集體的成績和發展,而再執迷不悟,隻會毀掉整個集體,如果能反複地審視自己的行為,積極改變和突破,為集體著想,集體會迸發出更強的凝聚力,而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同樣,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經驗可循,沒有前路可走,我們隻有在前進中慢慢摸索,不斷糾偏,這其中需要的就是自省的勇氣和魄力。
6.知恥之心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治長》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周敦頤集·通書·幸》四恥:一恥無誌。誌於富貴,不誌於人,可恥也。二恥於揗俗。揗於風氣,不能卓立,可恥也。三恥鄙吝。張南軒以鄙吝為大惡。凡鄙吝者,天性必薄,為富不仁,可恥也,宜拔其根。四恥懦弱。曾子以懦弱為庸人,見義不為,可恥也。孔子貴行己有恥。若有是四者,不能學道,願深恥之。
——康有為《長興學記·學記》解讀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順,這種態度,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內心藏著怨恨,表麵上卻同他要好,這種行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孔子說:“喜歡研究學問的,就接近智了,能夠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麼是羞恥的,就接近勇了。”
人的一生,不幸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過錯;最大的不幸是有無恥之心。必須有知恥之心,就可以對他進行教育;知道自己的過錯在哪裏,就可以成為賢人。
有四種可恥的行為:一恥沒有誌向。有誌於大富大貴,而無誌在立身為人,這是十分可恥的。二恥沿襲舊的習俗。因循社會風氣,不能卓爾不群,這是十分可恥的。三恥粗俗吝嗇。張南軒把粗俗吝嗇看成是非常惡劣的行為。凡是鄙吝粗俗的人,天生的性情必然是刻薄的,靠剝削發財致富,沒有好心腸,這是十分可恥的,應當從源頭開始去掉他的劣根性。四恥軟弱、不堅強。曾子認為軟弱的人是平庸的人,看見正義的事情而不去做,這是十分可恥的。孔子認為對自己的行為有知恥之心是可貴的。假如有這四種情況,而不能學習聖人之道,希望能夠深感恥辱。
沒有知恥之心,人就會厚顏無恥,“無羞惡之心”,也就不成其為人,而成了衣冠禽獸。因此人須有知恥之心,這是道德自覺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基礎。知恥,才會有自省、改過、慎獨、守廉等一係列其它道德自律的行為。雖然所恥的內容在每個人看來都有自己的標準,但是其底線是不違背正義、道德和原則,不違背自己的良心。而有了知恥之心,我們就能在人心浮躁、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持內心的純潔與高尚,保持坦蕩磊落的胸懷。如果每一個人都有知恥之心,就能從源頭上抑製人性的弱點,不僅個人能夠達到高修為、高品味的境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必然會和諧、融洽,由此,我們的社會生活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有序、美滿。
7.君子自信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雍也》信有二般:有信人者,有自信者。如七十子於仲尼,得他言語,便終身守之,然未必知道這個怎生是,怎生非也。此信於人者也。學者須要自信,既自信,怎生奪亦不得。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解讀
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您的學說,是我力量不夠。”孔子道:“如果真是力量不夠,走到半道上走不動了才會停止,而現在你卻畫地為牢,根本就沒有走。”
信有兩種:一種是相信別人,一種是相信自己。就像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得到他的指導,就在一生中堅守這些道理,但是卻未必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是對的,為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相信別人。學習的人一定要相信自己,既然自己相信自己,別人怎樣奪都奪不走。
自信就是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能充分肯定自我的價值。它是個人修養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激勵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理想境界的一種內在動力。它和快樂、樂觀、堅強、執著等品格總是相伴相隨的,是成功的基礎。美國總統林肯就曾說過:“幸運總會光臨那些永不放棄的人!永不放棄,就是頑強和執著,就是一個人在艱難困苦中永不磨滅的自信。”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而自信可以賦予人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使人們不會被暫時的挫折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