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貴在至真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
——《莊子·漁父》須是表裏皆實,無毫虛偽,然後有以為進德之地,德方日新矣。
——朱熹:《朱子語類》卷六九解讀
本真乃是精誠達到極致的狀態。不精不誠,不能夠感動人。所以,勉強啼哭的人雖然外表悲痛其實並不哀傷,勉強發怒的人雖然外表嚴厲其實並不威嚴,勉強親熱的人雖然笑容滿麵其實並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沒有哭聲而哀傷,真正的怒氣未曾發作而威嚴,真正的親熱未曾含笑而和善。本真存在於內心的,神情就表現於外表,這是真的可貴之處。
一個人必須心裏和外表都實實在在,沒有絲毫虛偽,然後才能不斷有培養自己良好道德的基礎,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天天提高。
人應該擁有一片赤子之心,有一份真性情。這種品質對整個中華文化的影響源遠流長。如果失“真”,人就會戴上一副虛假的麵孔,凡事都壓抑心底真實的願望,失掉真實的自己,不敢言,不敢做,一味察顏觀色、見風使舵、精明圓滑,成為一個徹底的偽君子。我們要“真”,不僅要真愛、真心、真性、真情、真話、還要追求真理,這些追求反映了人們對追求無尚的“真”有無限的渴望。具有“真”性情,表現“真”性格的人是一個內心坦蕩、虛懷若穀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願意與至真的人打交道,因為跟他們交往十分純粹,不添加任何雜質,非常舒服,社會的人際關係因此而和洽。
17.博學篤行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荀子·儒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禮記·中庸》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讀書無他道,隻須在“行”字著力,如讀“學而時習”,便要勉力時習,讀“其為人孝弟”,便要勉力孝弟,如此而已。
——《顏元集·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上解讀
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
廣博地學習,審慎地提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辨別,踏實地行動。有不曾學過的知識,學習了還不能通曉,就不放棄;有不曾問過的疑問,問了還不明了,就不放棄;有不曾考慮過的問題,考慮了還不得其解,就不放棄;有不曾辨別的問題,辨別了還不明晰,就不放棄;有不曾實行過的善道,實行了還不踏實,就不放棄。別人付出一分努力就能學會,自己付出百分努力;別人付出十分努力就能學會,自己付出千分努力。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使愚蠢的人也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的人也一定會變得堅強。
學習知識的廣博,不如了解知識的要點、關鍵;了解知識的要點、關鍵,不如腳踏實地地去實踐它。
讀書沒有其它的方法途徑,隻須在“行”字上下功夫,就像讀“學習要經常溫習”這句話,就要努力時常溫習,讀“做人要孝敬長輩、敬重兄長”這句話,就要努力施行孝悌之道,孝敬長輩、敬重兄長,就是這樣的道理。
博學篤行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知行觀,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不尚空談,強調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去檢驗。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也正是由此而來。推而廣之,應用到做人處事,就是不浮於表麵,誇誇其談,而是在知行結合中真抓實幹,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理論聯係實際,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
18.謙敬誠懇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禮記·曲禮上》凡人所以立身行正,應事接物,莫大乎誠敬。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蕩之謂也。
——《朱子語錄》卷一一九誠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則誠。
——程顥、程頤《二程集·明道語錄》解讀
禮的原則,要求自我謙卑而尊重別人。
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做事,待人接物,沒有比誠和敬更重要的事了。什麼叫誠呢?不自己欺騙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的意思。什麼是敬呢?不對人怠慢,不縱情放蕩自己的意思。
誠是符合天道的;敬是人際之間的根本。能夠做到敬,便能做到誠。
“自卑而尊人”是謙敬思想的同義表述,它實際上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內而言,“自卑”是處己以謙;二是對外而言,“尊人”是待人以敬。謙敬須以誠為基礎,才能防矜克驕,寬以待人,無誠則謙敬似偽。但是謙敬不是上下有差,不是對人低眉順眼、一味地迎合,也不是毫無原則地做出讓步,而是個人由內而發的高尚修養和道德品質。為人謙敬,則與人為善,人皆愛之;對民謙敬,則以民為本,民皆愛之;對國謙敬,則睦鄰友好,國皆愛之。內和外諧,就是和諧社會。
19.君子慎獨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禮記·中庸》蘭生幽穀,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說山訓》所不聞,所不見,不是合眼掩耳,隻是喜怒哀樂未發時。凡萬事皆未萌芽,自家便先恁地戒慎恐懼,常要提起此心,常在這裏,便是防於未然。
——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二解讀
天所賦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使人修養道就叫做教。道,一會兒也不可以離開,可以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也謹慎守道,在沒有人知道的時候也生怕離道,即使在隱蔽之處,或在細微的事情上,也沒有離道的表現,所以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十分謹慎。
蘭草生長在幽穀之中,並不因為沒有人插戴就不芳香;船在江海上航行,並不因為沒有人乘坐就不浮起;君子施行道義,並不因為沒有人知道而就此停止。
沒有聽到的,沒有看見的,不是因為把眼睛合上,把耳朵捂住了,隻不過是喜怒哀樂各種情緒都沒有發出來。凡是萬事皆處於還未萌芽的狀態,自己便先要這麼謹慎、驚慌害怕,經常要有這種思慮,常在這種狀態之下,就是防患於未然。
慎獨是古人倡導的對自我的內在要求,意在即使是個人獨處時,麵對自己的赤裸的靈魂,也應該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保持自己內心最正直、最善良的一麵,而不應被任何邪念或雜念所幹擾,危害自己的思想,以免做出有害的行為。世間的誘惑非常多,貪汙受賄、公款吃喝、偷搶扒盜等一個個具有鮮明惡劣特質的詞語,都說明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欲望衝昏了頭腦,蒙蔽了理智。因此慎獨自修,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道德自律方法。如果人人都以慎獨自修來要求自己,並身體力行,我們的社會就成為一個有道德約束力的社會,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就和諧融洽,我們的社會生活自然就能和諧美滿了。
20.修身為本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禮記·大學》解讀
古時候想把彰明內心美善本性推廣到天下的人,先治理自己的國家。要治理自己的國家,先協調自己的家族。要協調自己的家族,先修養自身。要修養自身,先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使意念真誠。要使意念真誠,先具備識見。具備識見在於窮究事理。事理明白了才會有識見,有了識見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才能內心端正,內心端正才能修養好自身,自身修養好才能協調家族,家族協調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
《禮記》中的這一段話,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數千年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整體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直被作為孜孜以求、努力奮鬥的人生目標。正是通過這樣一個由內而外的一個理想化的實踐過程,引出了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原則。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這種思想逐漸淡化,但是,在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乃至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由身正而家和,由家和而國安,由國安而達到整個社會和諧,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21.心態平和耳之情欲聲,心不樂,五音在前弗聽;目之情欲色,心弗樂,五色在前弗視;鼻之情欲芬香,心弗樂,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樂,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樂之弗樂者,心也。心必平和然後樂。心必樂,然後耳目鼻口有以欲也。故樂之務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適。
——《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解讀
耳朵的本性是想聽聲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音樂在耳邊也不聽;眼晴的本性是想看色彩,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色彩在眼前也不看;鼻子的本性是想嗅芳香,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香氣在鼻下也不嗅;口的本性是想嚐滋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美珠在嘴邊也不吃。有各種欲望的是耳、眼、鼻、口,而決定愉快或不愉快的是心情。心情必須平和然後才能愉快。心情一定愉快,然後耳、眼、鼻、口才產生欲望。所以,愉快的關鍵在於使心情平和,使心情平和的關鍵在於行為合宜適中。
心態決定人生的成敗悲歡。我們既要以進取之心去追求成功,又要以平和之心來看待結果。平和的心態不是天生的,而是個人在後天的磨礪中漸漸領悟得來,是給自己的心靈找的一個平衡點。當我們能夠笑看風雲、揮灑自如的時候,我們也就擁有了平和的心態。平和的心態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是豁達大度的心胸,是積極樂觀的性格,是處變不驚的從容,是冷靜客觀的思維,是勇於麵對挫折的堅強。“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平和的心態是我們保持心情愉快的關鍵,更奠定了我們的成功之路。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平和的心態麵對一切時,我們就有了與人為善、寬以待人的心理基礎,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因此而變得和諧融洽,周圍時刻洋溢著快樂友好的氛圍,整個社會也因此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並敲響了幸福和諧之音。
22.以義養心天之生人也,使之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於心,故養莫重於義。義之養生人大於利矣,何以知之?今人有大義而甚無利,雖貧與賤尚榮其行,以自好而樂生,原憲、曾、閔之屬是也。人甚有利而大無義,雖甚富則羞辱大惡。惡深、禍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傷殃憂爾,莫能以樂生而終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
夫人之有義者,雖貧能自樂也。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實義之養生人,大於利而厚於財也。民不能知而常反之,皆忘義而徇利,去理而走邪,以賊其身而禍其家。此非其自為計不忠也,則其知之所不能明也。
故物之於人,小者易知也,其大者難見也。今利之於人小,而義之於人大者,無怪民之皆趨利而不趨義也。固其所闇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第三十一》解讀
上天生養眾人,使人世間產生仁義和貨財。用貨財養活人們的肉體,用仁義培育人們的思想。心靈缺少仁義就不會快樂;肉體沒有貨財就不能生存。仁義培養人們的心靈,貨財供養人們的身體。身體以心靈為最重要,所以養育人們的東西中沒有比仁義更重要的了。怎麼知道仁義養育人們要比貨財更重要呢?如今有的人有高尚的仁義道德,但貨財很少,雖然生活貧窮,地位卑賤,卻還是行為受人稱道,能潔身自好,心情舒暢地生活,原憲、曾參、閔子騫這些人就是這種樣子。有的人有很多貨財,但很不講求仁義道德,雖然很富貴,但依然是可恥和可惡的。罪惡深了,禍患就重,他們如不是立即死於罪行,不久也會招致傷殘、禍殃和憂患,不能平安快樂地活一輩子。這種人就是受刑罪、被殺戮而不得壽終的人。
有仁義道德的人,雖然貧窮但仍自得其樂。那種很不講求仁義的人,雖然富貴,但不能保住自己的生命財產。我是用這個道理,來說明仁義對人的養育比貨財更為重要。人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常常把問題顛倒過來,忘掉仁義而貪求貨財,違背事理而走上邪途,這就害了自己,也給家庭招來禍患。這並不是他為自己考慮的不夠忠實,而是他不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事物對於人們來說,小事容易明白,大事就難以看清楚。如今貨財對人們來說是小事,而仁義對人們卻是大事,難怪人們都追求貨財而不追求仁義,這正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
董仲舒在這段文字中闡述了其義大於利的思想主張,認為財貨是小事,仁義是大事,這與封建時代重德行的思想一脈貫通的。而且,事實上古人並非絕對地排斥財貨,而是排斥不講仁義地貪圖財貨。而當義與利相衝突時,主張偏向義而非利。
23.誠實守信不信之言,不誠之令,君子弗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
——《新唐書·魏征傳》人生固有天道。人之事在行,不行則無誠,不誠則無物,故須行實事。惟聖人踐行為實之至,得人之行,可離非道也。
——《張載集·語錄中》解讀
對於那些不算數的話,不誠實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認為自古以來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講信用,便不能在社會上立身。
人生之中本來就有天道存在。人事在於施行,不施行就沒有誠意,而不誠實就不能把握外物,所以必須做實事。隻有聖人才能把行為落實到誠實無妄的最高境界,得到人的行為準則,從而可以遠離不合天道的境地。
堅持誠實守信是做人尤其是待人的基本原則。如果對自己能“至誠無妄”,那麼對待他人就能去掉虛偽和偽飾之心。具有誠信的美德,人才稱得上是秉性高潔、光明磊落。“人無信不立”,以誠待人,以信處世,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營造和洽的人際關係,才能創造和諧美滿的生活氛圍。誠信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以誠信做人處事,以真心換真心,則人心所向,則萬事和諧美滿。反之,如果人人不講誠信,就會威脅到整個經濟、國家的發展。那麼誠信就不僅僅是道德問題,而是國家和民族的大患。因此,誠信對於個人身心和諧、對於社會和諧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