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人充實(2 / 3)

8.心有所樂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論語·述而》解讀

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仁愛的人喜歡山。聰明人活躍,仁愛的人沉靜。聰明人快樂,仁愛的人長壽。”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為人怎麼樣,子路不回答。孔子對子路道:“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用功便忘記吃飯,快樂便忘記憂愁,不曉得衰老會要到來,如此罷了。”

孔子十分強調擁有快樂的心態,而他的樂觀精神也和他的思想一樣,成為了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財富。人生就像一幅波形圖,有高峰,有低穀,各種情緒穿插其中。悲觀的人總是把自己的艱難困苦放在顯微鏡下,因此生命中總是充滿著怒、怨、悲、哀等消極情緒和灰色調;樂觀的人卻善於“遺忘”,總是能從複雜的生活中發現美麗、陽光,他們也因此洋溢著快樂、甜蜜、滿足的微笑。精神的力量無極限,它保證了人生不被寂寞感、空虛感、挫敗感所吞噬。如果我們能通過心靈調節而獲得樂觀的心態,我們就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為自己找到了一片精神家園,為自己幸福、和諧的人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9.博學於文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論語·雍也》人之學,如渴而飲河海,大飲則大盈,小飲則小盈,大觀則大見,小觀則小見。

——馬總《意林》卷五《物理論》“博學於文”,與文學亦微有分。“博學於文”所指廣,兵、農、禮、樂、射、禦、書、數、水、火、工、虞之事皆可學也。文學則專指其考訂禮樂,酌古準今,博雅斐然而言。故與德行、政事、言語可分科也。不然,以文學即是“博學於文”,則謂君子之“博學於文”,隻學為文學而不學為德行、政事、言語,豈可通耶?

——李塨:《聖經學規纂》卷一解讀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節來加以約束,也就不至於離經叛道了。”

人的學習,如同渴了到河海中飲水,飲得多也就盈得多,飲得少也就盈得少,看得遠所見也就大,看得近所見也就小。

“廣泛地閱讀文獻”,與文學還是有細微差別的。“廣泛地閱讀文獻”所指的內容很廣,軍事、農業、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算術、養殖、冶煉、製造、畜牧之類事情都可以學習。文學就是專門指考據訂正禮樂,即斟酌古代的禮樂,並以之來作為今天的依據,是就淵博、有文采而言的。所以與品德、政治、交際是可以分科的。否則,因文學是“廣泛閱讀文獻”,就說君子的“廣泛閱讀文獻”隻是為了學習文學,而不是為了學習品德、政治、交際,怎麼說得通呢?

知識浩如煙海,因此學習不僅要“術業有專攻”,還應像孔子所要求的那樣“博學於文”,盡量廣收博采。各種知識之間都有聯係,博學於文就是要廣泛地閱讀各種文獻,涉獵各個學科的知識,使自己見聞廣博,學養豐富。同時,博學於文及其內化為智慧修養的方式,既是追求個人和諧的必經之路,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成功之路。

10.心胸寬廣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解讀

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闊,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君子心胸豁達、坦蕩無憂、心地寬舒,任何的外在喧囂糾葛都不能破壞其內心的快樂、寧靜、平和。而小人卻常為外物所牽引,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無法得到內心的安寧。顯而易見,心胸寬廣是一種和諧的性格。因此與心胸寬廣的交往,彼此之間縈繞的是輕鬆的氛圍。因為心胸寬廣的人懂得人無完人的道理,會用大肚和雅量去包容他人的瑕疵,所以心胸寬廣的人是人際關係融洽的“黏合劑”,有利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

11.和而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

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傳·昭公二十年》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

——《國語·鄭語》解讀

孔子說:“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從附和。小人隻是盲從附和,卻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

君主所認為行而其中有不行的,臣下指出不行的而使行的部分更加完備。君主所認為不行而其中有行的,臣下指出行的部分而去掉不行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會違背禮儀,百姓沒有爭奪之心。

君主認為行的,據也認為行。君主認為不行的,據也認為不行。如同用清水去調劑清水,誰能喝它呢?如同琴瑟老彈一個音調,誰去聽它呢?不應該相同的道理就像這樣。

和諧才是創造事物的原則,同一則是不能連續不斷永遠長有的。把許多不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使它們得到平衡,這叫做和諧,所以能夠使物質豐盛而成長起來。如果把相同的東西簡單相加,就會失去生機。

“和”是事物的矛盾統一,在對立統一中才能取得進步,在統一對立中才能獲得發展,以達到平衡,所以“和”能誕生新事物。“同”是同類事物的簡單相加,卻不能產生新事物。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也就在這裏。如果每個人都隨聲附和其他人的說法,而不表達自己的意見,那麼於己是明哲保身,於人於事則毫無助益。正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對於君子而言,非常願意聽取不同的意見,兼容不同的觀點,即所謂求同存異,再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融入自己的理解,做出正確的結論,表達自己的看法。君子的和而不同是磊落坦蕩的高尚情操,而小人的同而不和則是沒有原則的狹隘做法。對於每一個追求進步的個體而言,和而不同有利於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同時它是一種兼容並包的氣度,海納百川的胸襟,因此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能達到一種協調融合的狀態。這樣的人多了,社會也就成為一個多元化、理智化的和諧社會。

12.舍生取義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解讀

孔子說:“誌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隻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孟子說:“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兩樣不能同時得到,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也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想要的,兩樣不能同時得到,我寧願舍棄生命而要大義。雖然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所想要的有超過生命的,所以我也不苟且偷生;雖然死也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有超過了死亡的,所以有的禍患我是不逃避的。如果一個人所想要的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得以生存的辦法,為什麼不用呢?如果一個人所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因此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的方法,為什麼不去那麼做呢?因此有求生的辦法而不用的,有可以用來避免禍患的辦法而不去那麼做的,是因為他所想要的有超過了生命的,所厭惡的有超過了死亡的。不隻是聖賢才有這樣的心,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隻是聖賢之人能夠使它不喪失罷了。一碗飯,一碗湯,得到便能活下去,得不到便會餓死。但是有人呼喝著叫你吃,就是路過的饑餓之人也不會接受;用腳踩了再叫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一顧。然而現在萬鍾的俸祿卻不問符合禮義與否,有便欣然接受。萬鍾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貧苦人的感激嗎?過去寧死而不肯接受的,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過去寧死也不肯接受的,今天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過去寧死也也不肯接受的,今天卻為了使相識的貧苦人的感激而接受了,這些難道不可以罷手麼?這就叫做喪失了本心。

當生命與仁義不能兩全時,隻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具備這種無比高尚的價值取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君子。中國古代的這種崇高的價值觀鼓舞和激勵了後世無數的仁人義士,為了國家的存亡,為了民族的大義,前赴後繼,以生命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彰顯最高生命價值的頌歌。作為一種精神,它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靈魂,由此而引出的榜樣,則成為了一座又一座的豐碑。

13.改正過錯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吾人遷善改過,無論大小,皆須以全副力量赴之。

——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理欲》解讀孔子說:“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那個錯誤便真叫錯誤了。”

子貢說:“君子的過失好比日食月食:錯誤的時候,每個人都看得見;更改的時候,每個人都仰望著。”

為人謀事,盡心了就叫做忠;與朋友交往,誠實就叫做守信;傳授,就是說從老師那裏接受知識或指導;學習,就是說自己一定要學習得精熟。曾子用這三件事每天來反省自己,如果有缺點錯誤,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他的自我修養的誠意和迫切之心是這樣,他自可以說是抓住了為學的根本。

我們這些人都要向好的思想和行為學習,改掉過錯的行為,無論大小,都要把全部力量拿出來。

正所謂人無完人,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錯是“善”的一種體現,顯示了人的悔過向善之心,是對自我的高要求。因此,改過一直是我國道德修養的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通往身心和諧的一條必經之路。無論是在人際交往中,還是在對待工作等問題上,如果能積極自省,勇於改過,思想上的偏差能得到糾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因為雙方的坦誠、直率,而變得更加和洽。

14.廉潔自律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左傳·襄公十五年》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孟子·萬章上》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

——王通《中說·王道》惟廉者能約己愛人,貪者必朘人以肥己。

——張廷玉《明史·循吏列傳》解讀

宋國有人得到了一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獻玉的人說:“拿給玉工看過,玉工認為是寶物,所以才敢進獻。”子罕說:“我把不貪婪作為寶物,你把美玉作為寶物,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

我沒聽說過有自己不正而能正人的人,更何況自己肮髒而能匡正天下的人呢?聖人的行為不完全相同啊,有的離君遠些,有的離君近些,有的在野,有的在朝,歸根結底是要本身清白。

廉潔自律的人常常很快樂而且沒有其它要求,貪心的人卻常常憂慮他的不足。

隻有廉潔自律的人能夠約束自己而去愛他人,貪婪的人必定剝削他人以獲一己之利。

子罕以不貪為寶,在他的心目中,不貪是對廉潔品德的堅守,是對心靈淨土的嗬護,因而是心中的至寶。可見,廉潔是個人道德自律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以廉潔來要求自己,內心就無貪欲,考慮他人的問題較多,表現為利他的高尚情操;而放縱自己的貪欲,就隻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表現為損人利己的惡劣行徑。廉潔的品德對於社會政治的建設意義重大。在曆史上,廉潔之士被譽為清官,北宋的包拯被老百姓稱為“包青天”,表達了人們對於廉潔清正官員的熱愛與渴望,同時也宣泄了人們對於貪官汙吏的痛恨之情。到了現在,廉潔自律、秉公辦事、剛正不阿仍然是老百姓對政府和黨員幹部提出的要求。政府也把反腐倡廉作為一項製度來切實地履行,目的就是要讓廉潔之風吹進每一個人的心裏,形成一個廉潔自律的和諧社會。

15.浩然正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也。”

——《孟子·公孫醜上》浩然之氣,非說修養氣,本說不動心。無疑懼,自不動心。

——許衡《許文正公遺書》卷一《語錄上》養氣,則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同其大。

——薛瑄《讀書續錄》卷十一解讀

(公孫醜說:)“請問什麼叫做浩然之氣呢?”(孟子)回答:“這個很難說透。它作為氣,是最偉大、最剛強的,用正直去培養而不損害它,它就會充滿於天地之間,無所不在。它作為氣,必須與義和道相匹配,否則就顯得軟弱無力,它是義在內心積累起來所產生的,不是義由外入內而取得的。如果有件事使內心感到愧疚時,馬上它就沒有力量了。

培養浩然之氣,並不是要養氣,它的本意是正直之心不為外物所動。沒有疑慮,沒有恐懼,正直之心自然不會為外物所動。

人要培養心中浩然之正氣,那麼人的浩然之氣就會與天地的正氣一樣大。

浩然正氣是由道德修養而產生的臨危不懼、勇往直前的至剛至強的氣概,披荊斬棘、殞身不恤的精神力量,明辨是非、善良正直的人格魅力。一個人有了浩然正氣的內在修為,麵對邪惡時能挺身而出,麵對誘惑時能心如止水,甚至為了一切非正義而鬥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任何一項為國家、民族、人民奮鬥的事業中,都離不開此等浩然正氣。浩然正氣來自於我們的涵養,由我們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所促成。所謂“養浩然正氣”,不僅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我們整個社會共同行動起來,把它作為一個育人修身的工程來建設,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被浩然正氣所充塞,實現社會和諧的目標也就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