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重視民生(1 / 3)

民本思想一直深植於我國古代的治國思想中,並成為一種優良的傳統。以民為本、重視民生、民以食為天、厚生等觀念自古而今,綿延不絕。雖然主要隻是圍繞本末、農田、糧食等問題展開爭論,實行改革,但民生、民本的重要性卻一直未曾忽視過。現在我們解決三農問題、住房問題、醫療改革問題等,實質上也就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關注和處理民生問題。而且也隻有解決了這些根本問題,才能給老百姓帶來真正的實惠和切身的利益,才能進一步談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1.生民之本“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周書·洪範》《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斵木為耜,糅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貨通。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黃帝以下,“通其變,使民不倦”。堯命四子以“敬授民時”,舜命後稷以“黎民祖饑”,是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製土田,各因所生遠近,賦入貢棐,楙遷有無,萬國作乂。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群生,奉天順德,治國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亡貧,和亡寡,安亡傾。”是以聖王域民,築城郭以居之,製廬井以均之,開市肆以通之,設癢序以教之;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辟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聖王量能授事,四民陳力受職,故朝亡廢官,邑亡敖民,地亡曠土。

——班固《漢書·食貨誌上》解讀

八項大政:一是糧食,二是財貨,三是祭祀,四是民政,五是教育,六是司法,七是接待賓客,八是軍政。

《尚書·洪範》記載的八項政事中,第一項稱為食,第二項稱為貨。食,是指農業生產的五穀這類可食之物。貨,是指布、帛這類可衣之物,以及金、銀、銅、鐵、鉛五種金屬和錢幣、龜甲、貝殼,它們的作用是分布財利,使得有無相通。食、貨這二者是維持人民生活的根本,它們興起於神農時代。《易經·係辭下》說:“把木頭砍削成耜,彎曲成耒,用耒耜之利來教導天下的百姓”,因而食物充足了。“中午開放市場,招引天下的百姓,聚集天下的財貨,交易後返回住所,各得到所需之物”,因而財貨流通了。食物充足,財貨流通了,然後就可以國力充實,人民富裕,並形成良好的政教風化。自黃帝而後的聖王,都能通於事物的變化,使人民樂其業而不知道厭倦。堯命令大臣羲仲等四人,教導百姓按時令節氣從事生產活動;舜針對百姓中出現的饑餓現象任命後稷為農官;他們都把發展生產當作首要的政事。禹治理洪水,分定九州,建立田製和賦稅製度,根據各地的出產和距離王都的遠近,確定貢賦的種類和多少,又勸勉天下百姓互通有無,使得各地人民都能安居樂業。據《詩經》、《尚書》記載,殷周的興盛,關鍵在安民,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教育他們。所以,《易經》說:“天地的大德是生育萬物,聖人的大寶是權位。以什麼來保守權位?這要靠人。以什麼來聚人?這要靠財富。”財富,這是帝王用以聚人守位,養民順天,治國安民的根本。所以孔子說:“不憂慮貧窮,隻憂慮財富不均;不憂慮人民太少,隻憂慮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若是和平團結,便不會人少;若是安定,便不會傾危。”因此聖王為了治理人民,就建築城郭使他們安居,劃定住宅田地使他們財富均平,開放市場使他們的財物流通,設立學校使他們受到教育。士農工商四民各有職業。學成以後為官的人稱為士,開墾土地、種植莊稼的人稱為農,運用技巧、生產器物的人稱為工,流通、買賣財貨的人稱為商。聖王根據人們不同的才能,分配他們擔任不同的工作。四民各按照自己的能力,接受一定的職務。所以,朝廷沒有不稱職的官吏,民間沒有無所事事的遊民,國土上沒有荒蕪的田地。

《洪範》是箕子向周武王曆陳治天下大法的典籍,其中他把糧食、財貨置於八項治國任務的前兩項,可見其對民生這個基本問題的重視。班固編《食貨誌》,其實也就是認識到了食、貨的重要性,即既是維持人民生活的根本,又是治國安民的要務。毋庸置疑,隻有從根本上解決了糧食問題、溫飽問題,經濟基礎有了保障,才可以去談祭祀、民政、教育、司法、接待賓客、軍政這些問題。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吃飯穿衣問題都沒有解決,而要去搞好其他方麵的問題,自然是不現實的。老百姓有吃有穿,有錢買東西,然後財貨流通,市場活躍,國力充實,人民富裕,接著平均分配財富、合理分配工作,同時以品德教化百姓,那麼人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政教良好,國治民安又有什麼不可能呢?所以首先解決好關係國計民生的基本問題,再在此基礎上解決包括精神文明建設方麵的問題等,國家就會變得富裕、穩定、安順、和諧。在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以糧食為主的民生問題,依然是其他各行各業得以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所以,解決所謂三農問題,也就是國家現階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從長遠來看,要實現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式的轉變,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促進經濟和諧,其根本還是落於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

2.為治之本為治之本,務在於安民;安民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節欲;節欲之本,在於反性;反性之本,在於去載。

——《淮南子·詮言訓》解讀

治國的根本,就在於安定民心。安定民心的根本,在於足其財用;足其財用的根本,就是不要在農忙時征發勞役,影響生產;不濫征勞役的根本,在於朝廷、官府精簡事務;而精簡事務的根本,就在於當權者節製私欲。節製私欲的根本,在於恢複人的本性;恢複本性的根本,就是要去掉那些困惑著人們,使人浮華、多欲的一切精神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