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寬《鹽鐵論·本議第一》解讀
大夫說:古時候立國的君主,都是發展農業和工商業,使貨物交流,互通有無。通過集市交易,滿足各方麵的需求,招引四方百姓,聚集各種貨物,使農民、商人、工匠、學人都能得到各自所需要的東西,互相交換,滿意而歸。《周易》說:“要通曉事物的變化,使老百姓不致厭惡懈怠。”所以,如果沒有手工業,農業工具就會缺乏;沒有商業,貨物就不能流通。農業工具缺乏,糧食就不能生產;貨物不流通,財貨就缺乏來源。所以實行鹽鐵官營和均輸等政策,正是為了流通積壓的貨物,調劑需求的緩急,廢除它是不對的。
《鹽鐵論》記錄的是我國古代曆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以國家財政問題為主的辯論會,反映了西漢中晚期主張和反對加強封建國家中央集權和官營工商業的鬥爭。其中就有一些寶貴的經濟思想,例如有關本末之爭,西漢中晚期的思想家們已經認識到了工商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即互通有無,滿足各方需求,招引百姓等,而且工商業提供農業工具,使農產品得以流通,並促進農業發展。應當說,工商業在任何社會階段都應適度發展,在農業經濟占主體的時代,農業的重要性固然更加突出,但工商業也必不可少。在現代社會經濟中,由於科技的進步,大量農業機械的使用,我們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就可以生產出我們所需要的糧食,因而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發展其他的產業,所以,適當分流是必要的。所謂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如何抓住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動搖,並大力發展工商業和服務業,使三大產業均衡發展,也就是值得我們好好注意的問題。
6.民寒傷國自天子達於庶人,好惡哀樂,其修一也。豐約勞佚,各有其製,上足以備禮,下足以備樂,夫是謂大道。天下國家一體也,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民為手足。下有憂民,則上不盡樂;下有饑民,則上不備膳;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非禮也。故足寒傷心,民寒傷國。
——荀悅《申鑒·政體》解讀
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好惡和哀樂之情都是一樣的,但他們的窮富和勞逸狀況,卻都有一定的製度。在上者能滿足禮儀所需,在下者能保證一般的生活,這才是正理啊。天下國家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一樣,國君是元首,大臣是股肱,百姓是手足。下邊有人憂愁,在上者也不能盡享快樂;下邊有人挨餓,在上者吃飯也不香甜;下邊有人挨凍,在上者也不能穿得舒適。下身光著腳走路,頭上卻戴著王冠,這是不符合禮數的。所以說,腳冷會影響全身,百姓受饑寒國家也不可能富強。
荀悅從君民一體,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出發來分析百姓衣食不足的弊端,即百姓受饑寒,國家也不可能富強,也就是認識到了百姓的溫飽問題,是牽係一國之富貧、強弱、安定的根本問題。目前,在我國西部的一些邊遠地區、一些交通不發達的農村,人民生活還處在一個非常貧困的階段,而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是要逐步解決這些問題,使貧困的人富裕起來,使全體人民生活水平有大的提高,精神麵貌有大的改善,進而使全民安居樂業、國家富強。因此,民寒傷國的道理,也就還值得我們各級領導幹部認真思量。
7.寬待農民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六畜生於時,百物聚於野,此富國之本也。遊業末事,以收民利,此貧邦之原也。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故力田所以富國也。今民去農桑,赴遊業,披采眾利,聚之一門,雖於私家有富,然公計愈貧矣。百工者,所使備器也。器以便事為善,以膠固為上。今工好造雕琢之器,巧偽飾之,以欺民取賄,雖於奸工有利,而國計愈病矣。商賈者,所以通物也,物以任用為要,以堅牢為資。今商競鬻無用之貨、淫侈之幣,以惑民取產,雖於淫商有得,然國計愈失矣。此三者,外雖有勤力富家之私名,然內有損民貧國之公實。故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偽,困辱遊業,勿使擅利,寬假本農,而寵遂學士,則民富而國平矣。
——王符《潛夫論·務本》解讀
掌握自然規律,取得地利,使各種家畜都能按時繁殖,讓各種物質財富積聚在民間,這是使國家富強的根本之道。提倡遊業末事,用這種辦法取利於民,這是造成國家貧困的原因。講求忠誠謹慎,是德義的基礎,虛偽詭詐,是使道德混亂的根源。因此,致力於農業生產,這才是富國的根本大計。現在百姓離開了農業生產,而去從事遊業,掠奪眾人的利益,集中於豪門富戶。這對於豪門確實是富足了,但大家的生活卻越來越貧窮了。各種工匠的任務是生產器具的,器具要以使用方便為宜,以堅固耐用為上。而現在一些工匠喜歡製造精雕細琢的器具,巧妙地加以裝飾,來騙取人們的錢財。這樣雖然對於那些奸詐的工匠有利,而國家就會困乏了。商人是負責溝通貨物的,貨物應該以實用為主,以堅固為本。現在有些商人爭著出賣一些沒有用處的貨物和過分奢侈的禮品,用來惑取人們的錢財。這樣雖然使奸商有利可得,而國家的財政越來越遭到破壞。這三件事,從表麵上看,確乎是私人出了力,一家一戶也致富了,但其中卻包含了損民弱國、不利於他人的實質。所以,治理國家的人,要限製和賤視從事遊業的人,不讓他們專擅牟利。寬待農民,重用賢學之士,那麼,百姓就會富足,國家就會太平了。
王符的務本思想是與古代的本末之爭一脈相承的,固然主要是以農業為本的封建社會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突出問題,但他所談到的工商業中出現的某些弊端以及可能由此導致少數人富裕而多數人貧困的問題,卻未必隻是在封建社會特定背景下存在的。比如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中的利潤差距,現在就還在較大範圍內存在,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而如何便利農產品的商品化,為減少中間環節而使農民增加收入,就是值得認真解決的問題。所以,不僅傳統的務本思想所涉及的一些問題及其解決方法的一些探索,對我們今天仍有參考意義,而且,結合我們現在的新形勢、新問題,也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