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重視民生(2 / 3)

中國古代向來有重視民生的傳統。這裏逐步分析了重視民生就應做到安定民心、足其財用、不濫征勞役、精簡政務、節製私欲等。這不僅體現了對民眾的安撫,也有對統治者的要求,也就啟示我們,重視和解決民生問題,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替老百姓辦實事,政府進行自我約束,這樣才能形成民生有保障,社會得以和諧的局麵。

3.獎勵農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複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複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複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於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晁錯《論貴粟疏》解讀

當前最重要的任務,莫過於使民眾務農了。要想使民眾務農,在於重視糧食;重視糧食的辦法,在於使人民用糧食作為賞罰的標準。現在應號令全國民眾向官府交納糧食,可以用糧食換取官爵,贖免罪刑。這樣,富人有了爵位,農民有了錢,糧食得以分散出去。凡能交納糧食取得爵位的人,都是有餘糧的;把他們的的餘糧拿來,供朝廷使用,貧苦農民的賦稅就可以減輕,這就叫作損有餘以補不足,號令一出,民眾就會得到好處。這件順應民心的事,有三方麵的益處:一是君主的需用得到滿足,二是民眾的賦稅得以減輕,三是鼓勵人民專心務農。現在應該號令民眾,凡交納能拉車或乘坐的馬一匹,免除一家三個人的徭役。車馬是國家的軍事裝備,所以免除他們服兵役。神農教導說:“雖有十仞高的石頭城牆,百步寬的護城河,百萬武裝甲士,然而沒有糧食,也不能守住城池。”由此看來,糧食是統治國家的重要物資,積蓄糧食是治國的根本任務。要人民交納糧食,取得五大夫以上的爵位,隻不過免除一人的徭役,這同交納一匹馬的作用,相差很遠。爵位完全由君上掌握,隻要君上一開口,就可授予;糧食,是民眾耕種的,也可經常從地中生長出來。得到高的爵位和免除罪罰,是人們所非常期望的。使全國人民把糧食輸送到邊塞,用來取得爵位,免除罪罰,不超過三年,供應邊塞的糧食就會多了。

“民以食為天”,糧食的重要性在於養活人民,所以它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物資,並需進行國家儲備。晁錯建議通過把糧食作為賞罰的標準來引起對糧食的重視,即通過繳納糧食來換取爵位和贖罪,這樣做在當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別是在移民戍邊,開墾邊地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西漢前期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晁錯竭力主張以農為本,抑製商賈,這對農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對於夯實經濟基礎,增強國力也是有巨大貢獻的。雖然古代重農抑商思想是適應當時落後、封閉的農業社會的發展穩定而形成的,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這一思想不可避免的顯現出了它的落後性和片麵性,但是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業仍是重要產業,所以即使在今天經濟科技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農業仍然具有基礎地位。不僅如此,如何在商品經濟衝擊下維持農業的相對穩定,保證糧食和原材料的生產穩步健康發展,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晃錯獎勵家功的思想,也就還具有深遠的意義。

4.不敢君民五帝三皇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人足。無怨望忿怒之患,強弱之難,無讒賊妒嫉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發銜哺而遊。不慕富貴,恥惡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鷙蟲不觸。故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禾興,鳳凰麒麟遊於郊。囹圄空虛,畫衣裳而民不犯。四夷傳譯相朝,民情至樸而不文。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第六》解讀

五帝三皇治理天下,君王不敢有高居於民眾之上的想法,賦稅隻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教化百姓互相仁愛,對上忠誠,敬重長上,對親屬相親相愛,對長輩恭恭敬敬。不耽誤農民耕種的時機,役使人民,每年不超過三天,做到家家人人富足。沒有怨恨忿怒的憂患和以強欺弱的苦難,沒有誣陷、殘害和妒忌別人的人。人民修習德行,品技美好,有穿有吃,暢心遊玩。不羨慕富貴,恥於作惡,不犯刑律。所以父兄不用為子弟遭遇不幸而哭泣。毒蟲不螫人,猛獸不搏人,凶鳥不傷人。因此,上天為人們降下甘美的雨露,長出吉祥的朱草,流出甜美的泉水,風雨合乎時令,禾苗茁壯生長,鳳凰和麒麟在郊野飛翔遊蕩。監獄裏沒有犯人,用畫衣裳的辦法象征刑罰,人民不去犯法。四方的人都來中國朝拜,人民的性情都非常樸實而不虛驕浮華。

要實現王道,就應做到不“君民”,使老百姓有吃有穿,有閑暇,德行美好,而這種和諧的社會狀況,正是由於重視民生的結果。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善待百姓,關心民瘼,少一些作威作福,多一些引導扶持,才能保障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和基本利益,從而使社會道德關係和人際關係得到提升,使自覺、文明、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逐漸形成。而正是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的實質,即以人為本,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5.本末並舉大夫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萬貨,農商工師,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穀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