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謙之《求鑄三銖錢表》解讀
貨幣的出現,原本是為了互通有無、方便交換的,所以,貨幣的輕重也就世代不同。貨幣的輕重大小,都因交換的具體情況不同而隨時有所變化的。
我私以為,由於糧食與貨幣非常重要,所以在八政中列為首位。早在先王的典籍中,就對積聚財富的益處有所記載。因此,以往的帝王們無不充分利用國內的富饒物產,來使倉庫的糧食堆積到腐爛的程度,府庫的錢幣多到穿錢的繩子朽斷的程度。國家儲蓄如此豐盈,百姓就沒有貧困之苦,天下自然可以安寧下來,就像身體運轉手臂一樣自如。漢武帝時代,土地廣闊,資財豐盈,由於他不斷進行征伐,致使資財耗盡,國用空虛,不得不依靠在野的臣民,奉獻財產以資助國家;(大臣們)為朝廷謀劃興利的計策。國家通過各種措施,如征稅、實行酒專賣、告緡、鹽鐵官營、改革幣製等,使得皇帝的府庫逐漸豐盈起來,禦苑也有了很多的積蓄。對外排除異族,對內又不增加賦稅,完全是由於算計財利的緣故啊!
高謙之的貨幣思想在於,貨幣的輕重大小須因時製宜,情況變了,貨幣製度也應相應變得適合於當時經濟發展的狀況。其次,糧食和錢幣儲存豐富,國家和人民就會富有,經濟社會發展就會有備無患,用度豐足,和諧運轉。雖然其目的是為了說明他所提議的鑄造三銖錢的可行性,但是,他的幣種和幣值應該適應發展變化了的經濟形勢的思想,對現在的金融管理,也還是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0.錢物相當錢重物輕,為弊頗甚,詳求適變,可以便人。所貴民貨通行,裏閭寬息。
——韓愈《錢重物輕狀》夫糴甚貴,錢甚輕,則傷人;糴甚賤,錢甚重,則傷農。農傷則生業不專,人傷則財用不足。故王者平均其貴賤,調節其重輕,使百貨通流,四人交利,然後上無乏用,而下亦阜安。
——白居易《息遊惰勸農桑,議賦稅複租庸,罷緡錢用穀帛》解讀
錢幣緊缺價貴,貨物價格跌落,造成的危害很大。仔細地尋求合適的解決方法,可以方便人民。最好的辦法是錢幣和貨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正常流通,讓老百姓得到修養生息。
糧食的價格特別貴,錢幣的價格特別賤,那麼就損害購買糧食的人;糧食的價格特別賤,錢幣的價格特別貴,那麼就損害農民。農民受到損害就不會專心一意地從事農業生產。購買糧食吃的人受到損害,國家的財用就得不到滿足。所以,治理國家的人就應當平衡和調節糧食與錢幣之間的價格高低,使各種貨物流通無阻,農商工賈都能相互得到利益,這樣,國家的財用才能充足,老百姓才能富裕安定。
韓愈根據當時錢重物輕的弊端,提出錢幣和貨物須按照一定的比例正常流通,即商品和貨幣的數量應保持合適的比例,以保證通貨協調、順暢,從而使老百姓得其利而不受其弊。白居易則認為平衡和調節糧食與錢幣之間的價格高低,才能使貨幣順暢流通,各方利益都不受到損害,不形成衝突,而是和諧發展,相互得到利益,才能國富民安。雖然他們所針對的問題隨著我們現在貨幣形式的改變而已不再存在,但是,現在新出現的一些問題,從實質上來說,其實與傳統的問題也還是有類似之處的。而貨幣的杠杆作用,也是古今一理。我們現在經常談到一個所謂“含金量”問題,其實也就是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準確性問題。貨幣本身的價值變化,也就會導致所謂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問題。所以,如何防止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經濟的和諧發展造成衝擊,如何借助貨幣政策調節經濟,調節貧富不均的現象,或者也可由前人考察商品與貨幣關係的思想中得到啟示,從物價指數、存款結構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調節貨幣供應與貧富懸殊。
11.立錢之意原夫立錢之意,誠深誠遠。凡萬物不可以無其數,既有數,乃須設一物而主之。其金銀則滯於為器為飾,穀帛又苦於荷擔斷裂,唯錢可貿易,流注不住如泉。若穀帛為市,非獨提挈斷裂之弊,且難乎銖兩分寸之用,曆代錢貨,五銖為中,一品獨行,實臻其要。今錢雖微重於古之五銖,大小斤兩便於時矣。
——杜佑《通典·食貨·錢幣》解讀
本來建立貨幣的意義是極深遠的。大凡世間萬物不可以沒有一個計數,既然要有計數,就應該設立一個東西來承當這種作用。那些金銀容易被溶解作為器皿和裝飾物,失去其流通作用。用穀難於攜帶,用帛又易斷裂。唯獨錢幣可以交換、流通,在流通中會像泉水那樣永不停息。如果用穀帛作為貨幣去交換,非但有難攜帶易斷裂的弊病,而且難於分割成銖、兩、分、寸那樣小的單位去使用。從曆代的錢幣看,五銖錢最合適。隻通行這一種錢,實在是抓到了要領。現通行的“開元通寶”錢,雖然比古時五銖略微重一點,但大小和重量於當世還是適時的。
杜佑認為貨幣是必要的,即充當價值尺度和流通工具,而錢幣是最適合充當貨幣的,其他東西都不可以取代,而且分量不可過重或過輕。這也就可以給我們考慮貨幣的麵值問題提供啟示。因為古代的錢之輕重,和我們現在的麵值大小,概念雖然不同,而其實質則是一樣的。古代錢的輕重所導致的問題,也是我們今天的錢麵值大小可能導致的問題。因此,這一類的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幣製的製定與調整,也就有了一定的參考意義。
12.防止毀錢臣又見今人之弊者,由銅利貴於錢刀也。何者?夫官家采銅鑄錢,成一錢破數錢之費也。私家銷錢為器,破一錢成數錢之利也。鑄者有程,銷者無限,雖官家之歲鑄,豈能勝私家之日銷乎?此所以天下之錢,日減而日重矣。今國家行挾銅之律,執鑄器之禁,使器無用銅,銅無利也,則錢不複銷矣。此實當今權節重輕之要也。
——白居易《平百貨之價,陳斂散之法,請禁鎮銷錢為器》解讀
我又看到,現在人們遇到的弊害,是由於銅的價格高於錢幣。什麼原因呢?官府采銅鑄錢,鑄成一文錢,耗費數文錢的開支。私人銷毀錢幣做成器具,銷毀一文錢,可以獲得數文錢的好處。官府鑄錢是有限度的,而私人銷毀錢是沒有限度的,雖然官府年年鑄錢,怎麼能夠抵補私人天天銷毀的錢幣呢?這就是天下錢幣一天天減少而價格越來越貴的原因。現在如果國家實行壟斷銅的法律,執行禁止鑄銅為器的禁令,使器具不再用銅,銷錢私鑄器具不能獲利,那麼錢幣就不再被銷毀了。這確實是當今權衡調節價格貴賤的關鍵啊!
愛護錢幣,現在我們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但是,有意無意的毀損,並未完全杜絕。雖然我們現在的貨幣的製作原料和改造價值與古代已有不同,但除紙幣的消損是新問題外,硬幣的毀損難說沒有和古代相似之處。尤其是因為硬幣麵值低而導致不愛惜,不在意的情況,更值得我們重視。
13.得利於流錢利於流。借十室之邑,有錢十萬,而聚於一人之家,雖百歲,故十萬也。貿而遷之,使人饗十萬之利,遍於十室,則利百萬矣。遷而不已,錢不可勝計。今至小之邑,常平之蓄不減萬緡,使流轉於天下,何患錢之不多也。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二解讀
貨幣流通才能產生利得。假使十戶人家的小村落,有錢十萬,而聚積在一戶人家中,即使經過百年,還是原來的十萬。通過交易而使其流動,使十戶人們都能享有十萬之利,那麼就有相當於百萬錢的利用。貨幣不停地流動,錢所產生的購買力就不可計量了。現在最小的村落,一般的蓄積不少於萬緡,使其在全國範圍內流動,還會要去憂慮錢不多嗎?
貨幣“聚於一人之家”,不流通,若幹年之後,原來是多少還是多少,不會增值;相反,若加速貨幣的流通,發揮貨幣的購買職能與支付職能,貨幣就會不斷增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同樣要求加速貨幣的流通,在不斷增值中把貨幣轉變為資本,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為社會發展、穩定、和諧作貢獻。
14.流轉之利錢幣之所以為利也,唯無一時之利,而後有久遠之利。以三四錢之費得十錢之息,以尺寸之楮當金銀之用,此一時之利也。使封域之內,常有千萬財用流轉無窮,此久遠之利也。後之治天下者,常顧此而失彼,所以阻壞其始議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二》解讀
錢幣之所以有利於天下,隻有放棄眼前之利,然後才能獲得長遠之利。用價值三四錢的銅來鑄麵值十錢的錢幣,就像以短小的木棍起到金銀的作用,這是眼前利益。在國家的疆域之內,用錢幣來配合財物貨物的源源不斷的流動,這才是長遠之利。後來治理天下的執政者,常常隻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這阻礙、破壞了讓錢幣產生的初衷。
在搞市場經濟的經濟體中,貨幣幣值的穩定堅挺對於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與和諧,具有重大的意義。黃宗羲認為相當於現在的財政發行的隻顧眼前利貨幣政策,是十分不可取的,因為這樣會影響到貨幣所能帶來的長遠利益,即貨幣促進商品流通,維持市場穩定的好處。黃宗羲的貨幣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可以說得上是真知灼見,重視貨幣的長遠利益,可以避免因不顧經濟的實際情況發行貨幣所帶來的通貨膨脹,從而確保金融環境的健康、市場的穩定、社會的和諧。
15.物幣相當吳孫權始鑄當千錢。既太貴,但有空名,人間患之。臣按後世鑄大錢始此。夫上天立君以為生民之主,蓋以之掌天下之利,非以其專天下之利也。日中為市,使民交易以通有無,以物易物。物不皆有,故有錢幣之造焉。必物與幣兩相當值,而無輕重懸絕之偏,然後可以久行而無弊。時君世臣,徒以用度不足之故,設為罔利之計,以欺天下人,以收天下之財,而專其利於己。是豈上天立君之意哉?宜其卒不可行也。
——丘濬《大學衍義補·製國用·銅楮之幣上》解讀
吳國孫權開始鑄造麵值一千的錢幣。麵值既高,就隻有虛名了,人們都感到憂患。我認定後代鑄造大麵值的錢幣從此開始。上天設立君主作為百姓的主宰,是要他掌管天下之利,而不是讓他專有天下之利。太陽當中時的集市,是讓人民通過交換貨物以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不方便,所以就鑄造錢幣。鑄造的錢幣與貨物的價值必須相當而沒有差別,這樣才能長久流通而沒有弊病。現在的君臣,隻是因為用度不足而發行大麵值的錢幣用來欺騙天下人,收斂天下的財務以為自己專有。這難道是上天設置君主的本意嗎?這種錢幣行不通也是應該的。
貨幣的發行量應當根據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對貨幣的需求來確定,而不應該以國家的財政支出要求的數量來確定。如果按照國家財政支出對貨幣要求的數量發行貨幣,接下來就一定會產生通貨膨脹,這是被證實了的不爭的經濟規律。為避免通貨膨脹,就要求“物與幣兩相當值,而無輕重懸絕之偏”,隻有這樣才能使貨幣不貶值,維護金融穩定與社會的經濟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