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理智消費(2 / 3)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雖是古代詩人所道出的感慨,但千百年來它所傳達的道理是不變的:隻有懂得勞動的辛苦,衣食的來之不易,才能懂得珍惜,懂得節儉,不會去貪圖享受,不會去肆意揮霍。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就主張勤勞生產、節約利用,特別是針對君主而言,要勤政愛民,不能貪圖安逸,耽於遊樂,要以上風下,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這些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都仍然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決不是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小農生產為滿足的,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在人口急劇增長、資源日益衰竭的時代,艱苦奮鬥、厲行節約的精神,自應一如既往地貫徹到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去。

5.以儉垂範楚平王奢侈縱恣,不能製下,檢民以德,增駕百馬而行,欲令天下人餒,財富利明不可及。於是楚國逾奢,君臣無別。故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也。王者尚武於朝,農夫繕甲於田。故君之禦下也,奢侈者則應之以儉。

——陸賈《新語·無為第四》臣竊觀前代人庶之貧困者,由官吏之縱欲也。官吏之縱欲者,由君上之不能節儉也。

蓋亦君好則臣為,上行則下效。故上苟好奢,則天下貪冒之吏將肆心焉;上苟好利,則天下聚斂之臣將置力焉。雷動風行,日引月長,上益其侈,下成其私。其費盡出於人,人實何堪其弊?此又為害十倍於前也。夫如是,則君之躁靜,為人勞逸之本;君之奢儉,為人富貧之源。故一節其情,而下有以獲其福;一肆其欲,而下有以罹其殃;一出善言,則天下之心同其喜;一違善道,則天下之心共其憂。

蓋百姓之殃,不在乎鬼神;百姓之福,不在乎天地,在乎君之躁靜奢儉而已。是以聖王之修身化下也,宮室有製,服食有度,聲色有節,畋遊有時;不徇己情,不窮己欲,不殫人力,不耗人財。夫然,故誠發乎心,德形乎身,政加乎人,化達乎天下,以此禁吏,則貪欲之吏不得不廉矣;以此牧人,則貧困之人不得不安矣。困之由,安之術,以臣所見,其在茲乎!

——白居易《人之貧困由君之奢欲》解讀

楚平王奢侈放蕩,不能用仁德去控製臣下,約束人民,出行乘車的馬增加到百匹,他的貪欲使天下的人挨餓,老百姓無法得到財富。於是,楚國更加奢侈,君臣無別。這說明國君的所作所為,對下麵社會風氣的影響,如同風吹草倒一樣。君王如果崇尚武功於朝廷,農夫就必然修治兵甲於田野。所以,作為一個國君要想防止在老百姓當中出現奢侈的現象,他自己就必須節儉。

我個人看來,前代老百姓之所以貧困,是因為官吏放縱貪欲。官吏之所以放縱貪欲,是因為皇上不能夠節儉。

國君喜歡什麼,那麼,佞臣們就要投其所好,曲迎奉承,上麵怎樣做,那麼下麵就跟著學。因此,皇上如果喜好奢華,那麼,天下的貪官汙吏就會肆無忌憚;皇上如果貪圖財利,那麼天下的聚斂之臣就會竭力搜刮。上行下效像雷動風行一樣迅速,頹風靡氣像日引月長一樣蔓延。皇上越加驕奢淫佚,臣僚也就趁機遂其私欲。這些費用都要老百姓負擔,老百姓又怎能忍受這樣的橫征暴斂呢?這樣造成的危害比以前又增加了十倍。如果是這樣,那麼皇上是否興利聚斂,貪婪多欲,就成為老百姓勞苦或安逸的根本;皇上的奢侈或節儉,就成為老百姓富裕或貧困的源泉。所以,皇上一旦節製他的情欲,老百姓就能獲得幸福;皇上一旦放縱他的貪欲,老百姓就會遭受到禍殃;皇上一旦說出好的言論,那麼天下老百姓的心就都會感到高興;皇上一旦違背好的德行,那麼天下老百姓的心就會一齊感到憂愁。

老百姓的禍殃,不在於鬼神;老百姓的幸福,不在於天道自然,而在於皇上的躁靜奢儉罷了。因此,聖王要端正自身,教化老百姓,住的房子有一定的規格,穿的吃的有一定的限度,聽的看的有一定的節製,打獵遊樂有一定的時間要求,不放縱自己的情欲,不窮盡自己的貪欲,不極盡人力,不耗費老百姓財富。隻有這樣,才算得是至誠發自內心,美德見於行動,仁政施於人民,教化行於天下。用這些來禁範官吏,那麼貪欲的官吏不得不廉潔;用這些來治理老百姓,那麼貧困的老百姓就會得到安定。百姓貧困的原因和使百姓安逸的方法,以我看來,大概就在這裏吧!

上行下效,自古而然。陸賈認為“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君王是奢侈還是節儉直接影響了百姓的風氣,所以君王、在上位者首先應當力行節儉,才能以風化下,在全社會形成節儉的風氣。白居易也認為百姓的貧困,首先是由國君的奢侈造成的。因為上行下效,奢侈之風可以通過龐大的官僚機構蔓延開來。所以正源清流應從節製君王的奢侈開始,這樣才能給百姓帶來財富、安定和幸福。建設節約型社會,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正需要政府機關和國家各級幹部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清廉節儉,以上率下,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增添力量。

6.明法息欲縱欲者無窮,用力者有盡。用有盡之力,逞無窮之欲,此漢靈之所以失其民也。上欲無節,眾下肆情,淫奢並興,而百姓受其殃毒矣。

夫經國立功之道有二:一曰息欲,二曰明製,欲息製明而天下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