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理智消費(1 / 3)

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產品最終是為了實現消費,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消費是整個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既為生產所決定,反過來又影響生產。所以,我們的先人對消費問題也是非常重視的。隻是因為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更多的時候是產品不足,所以我們傳統的消費思想是以生活節儉、愛惜財物,反對統治階級的聚斂和奢靡為主。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發達,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傳統的產品不足局麵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在某些方麵甚至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所以我們的消費觀念也應該相應的有所變化。但盡管如此,基於資源尤其是能源的緊缺,產品的適用性和價值的提高等方麵的因素,傳統的消費思想對於我們現在消費行為,仍然還是不乏指導意義。更何況所謂節儉,並不意味著抑製消費,而隻是一種適度的、理智的消費方式。所以,適度消費、理性消費和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和水平,以消費促經濟,促就業,實際上也是對立中的統一。而合理的消費理念與消費市場,不但是創造和諧經濟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創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1.節而中正《節》:亨。苦節,不可貞。《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製度,不傷財,不害民。

《節·六四》:安節。亨。《象》曰: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節·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節·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周易·節》解讀

《節》:生活能節製,就能事事順利。如節製太苦,則所占之事不可行。《彖》傳:注意節製才能順利亨通。君臣上下各正名分、各得其所,而後君主所推行的中正之道才能得以實行。節製太苦,之所以稱為不可實行之占,就是因為其道難以行通。上下和悅才能夠克服艱險,君臣各當其位、各守節度,才能使中正之道得以通行。天地以氣序為節,四時才能形成。國家用財役民,製度有節,就會做到不喪財、不害民了。

《節·六四》:生活能安於節製,才能順利亨通。《象》傳:安於節製,之所以能夠和順亨通,乃是奉行君上之道的結果。

《節·九五》:生活能以實行節製為樂,可以超過以往而更為吉利。

《節·上六》節製太苦,雖其占為凶,但可無悔無恨。

中國古代的中庸之道是貫穿方方麵麵的,在經濟生活中即要求適度節製。有節製即不能鋪張浪費,否則超過了現實生活的承受力。但節製也不能太緊、太苦,否則也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過猶不及、過與不及都偏離了“中正之道”,隻有把握一個度的節製才能帶來和順亨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我們提倡節約並不是要限製人們的正常消費,節減必要的生活開支,而是要剔除生活中的浪費現象和奢侈行為,形成崇尚節儉、合理消費的行為理念和社會風尚。這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生活和諧,是追求更高生活質量前提下的一種綠色和諧生活方式。

2.由蓄而養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周易·序卦》解讀

物有蓄積然後才能養人。故接著是《頤》卦。頤義為養人。不養人就不能有所作為。故接著是《大過》卦。

物的消耗不至於空蕩,剩餘有所積蓄時,才能夠供養人,這道出了儲蓄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個人、集體還是國家,隻有具備足夠的儲備,才能沒有後顧之憂。而且這不隻是一種生活的保障,也是反過來保證和促進生產,維護從家庭到整個社會穩定、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

3.奢儉適度奢則不遜,儉則固。

——《論語·述而》解讀

過奢則不恭順,過儉則失之粗陋。

這種消費思想也融會貫穿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不過奢亦不過儉,主張的是適度消費。這對於我們目前經濟發展也是適用的,奢侈則會造成鋪張浪費,損耗國民財富;節儉過度則一方麵滿足不了百姓的正常需求,另一方麵也會反過來限製生產。所以,和諧、繁榮、有序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需要我們注意適度節製,提倡合理適度的消費觀。

4.節儉無逸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牆,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於觀、於逸、於遊、於田,以萬民惟正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

——《周書·無逸》解讀

周公說:“唉!在位的人可不要貪圖享樂呀!先要懂得耕種莊稼的辛苦,才能享受,那就是懂得民眾的痛苦了。看看那些民眾,他們的父母,勤勞地耕種莊稼,而他們的兒子們卻不懂得耕種的辛苦,因而貪圖安樂,又拔扈,又狂妄,於是侮辱他們的父母說:‘上一代的人為什麼都不懂!’”

周公說:“唉!從此以後為王的,可不能貪圖歡樂、安逸、遊玩和打獵,應致力於辦理民眾的政事。不要隨便說什麼‘今天來享受一番吧!’這樣是不能用來教導民眾的,也不是順從上天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