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誌雲朱氏生前的封號為楚國夫人。又雲朱氏“葬於岐山縣鳳棲鄉,袝秦王之新塋”。秦王當然是指朱氏之夫李從曮,表明李從曮死後也是葬在岐山。而李茂貞祖墳在今陝西寶雞市北陵原之上。而李從曮何以沒有歸葬祖墳,而是另辟新塋,葬於岐山(今陝西岐山)呢?其中原因,因文獻和墓誌缺載,今已不得而知。不過筆者聯係種種跡象,驚人地發現李從曮似與其父李茂貞不合,原因除了李從曮不葬入祖墳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麵:
首先,李從曮與李茂貞的性格和政見相左。這種可能是導致二者不合的根本原因。李從曮性情溫和,喜好文治,而李茂貞則性格剛烈,性情多疑,武功治國。父子在對待將士的態度上迥然相反,李茂貞治軍寬鬆,多縱部下不法,而李從曮則治軍苛嚴,為軍隊所不容。在對待中原王朝的態度上,李從曮堅決主張獻地歸國,而李茂貞則割據不臣。
其次,李從曮與其父李茂貞存在矛盾在李茂貞陵墓及其墓誌中也有所反映。李茂貞死後,李從曮繼任鳳翔節度使,繼續保持政權的實體性和相當的自主性。按照常理而言,李從曮應該對父親李茂貞恭敬厚葬。但李茂貞墓室雖然長120米,但墓道入口處卻沒有像樣的墓門。李茂貞的墓誌不光誌蓋無字,而且書寫淩亂,格式也不規範,沒有書寫者和鐫刻者的題名,似乎草草了事。而李從曮之母劉氏的墓室門立有莊嚴華麗的木質端樓,其墓誌書寫規範,形製完好,與李茂貞墓誌形成鮮明對比。
如此等等。筆者隻能期待新史料的發現,以揭開其中的重重迷霧。
四、李繼崇女李氏墓誌
位於成都的前蜀開國帝王王建永陵博物館藏有一方墓誌,名為《大漢左雄霸軍使琅琊王公夫人故隴西李氏內誌銘並序》,是1985年2月在成都北郊青龍鄉東林村一磚廠取土過程中出土的。李氏墓誌呈方形,計19行,共367字,對於豐富李茂貞家族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經考證,該墓誌的誌主李氏正是李茂貞之侄李繼崇的次女。誌文中所見“(曾)祖端,皇姓宋氏,前朝追贈官爵,存於史策。祖今鳳翔秦王,受姓於僖宗皇帝。父今皇朝駙馬都尉,前天雄軍節度使,守武泰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太傅,兼中書令,食邑五千戶,隴西郡王。夫人則令口之次女也。母日普慈公主,皇帝之愛女也”等文字表明李氏確乃李茂貞的侄孫女無疑。原天雄軍節度使李繼崇以秦州降蜀後,在後梁貞明二年(916)被蜀主轉封為武泰軍節度使、中書令、隴西王。墓誌記載與史實相合。又從該墓誌得知,李繼崇將次女李氏許配給通王王宗裕之次子(姓名無考)。李繼崇娶王建之女普慈公主,是前蜀的駙馬;而王宗裕為王建養子,官至太師,是前蜀開國功臣。如此兩家勳親,可謂門當戶對,成聯姻之好。隻可惜李氏年十九就亡故了,其後則無考。
李氏墓誌已由永陵博物館馬文彬撰文《五代前蜀李氏墓誌銘考釋》做了初步釋讀,但錄文在校勘、標點方麵還存在不少差誤。筆者對此也做了補正。周阿根又以《(五代前蜀李氏墓誌銘)再考》一文進一步與馬文彬文進行了榷正。今筆者根據原墓誌拓片及其研究成果,僅錄文如下。/表示另行,表缺字,文中括號內文字為筆者根據史實補正:
大漢左雄霸軍使琅琊王公夫人故隴西李氏內誌銘並序/
鄉貢進士劉讚撰並書/
夫人李氏,其先奉天人也。(曾)祖端,皇姓宋氏,前朝追贈官爵,存於史策。/祖今鳳翔秦王,受姓於僖宗皇帝。/父今皇朝駙馬都尉,前天雄軍節度使,守/武泰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太傅,兼中書令,食邑/五千戶,隴西郡王。夫人則/令(公)之次女也。母日普慈公主,/皇帝之愛女也。夫人稟衝和之氣,降神仙之質,矽璋比德,桃李同芳,友愛之間,聰惠特異。及笄,適/左雄霸軍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仆射,左威衛將軍同正,兼禦史大夫,上柱國琅琊王公。公則/故通王太師之次子也,兩朝聖裔,榮冠當時。/和順謙恭,顯然淑德,盡如賓之敬,立內則之/,方在韶年,忽縈沉疾,醫藥無驗,俄歸下泉,好月西/傾,波東去。以天漢元年五月癸醜,終於文翁坊之/私第,享年一十有九。丁巳年葬於華陽縣星橋鄉清泉/裏之塋,禮也。仆射撫棺長慟,淚血交灑,懼陵/穀遷改,請為誌焉,辭讓不從,乃作銘曰:/
乃宗乃祖,克聖克賢。雅範芳姿,介潔蟬娟。/歸魂蓬丘,掩骨鬆阡,刊之貞石,永閏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