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莊之子也即李茂貞親侄有二人:一名李廓,史籍缺載,李茂貞墓誌僅雲其曾任“原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檢校太保”,其他無載。一名李繼筠,李茂貞墓誌對其的記載則可校正史書之誤。據《資治通鑒》卷二六二載:天複元年(901),李茂貞“留兵三千於京師充宿衛,茂貞假子繼筠將之”,同《北夢瑣言》卷十五俱雲李繼筠乃李茂貞假子;《新唐書·韓僵傳》則記:“(崔)胤召李茂貞入朝,使留族子繼筠宿衛”,雲李繼筠乃李茂貞族子;而《資治通鑒》卷二六三的《考異》轉引《唐太祖紀年錄》雲:“(天複三年)正月甲辰,鳳翔李茂貞殺其子繼筠、觀軍容韓全誨、張彥弘、樞密使袁易簡、周敬容等二十二人”,又雲李繼筠乃李茂貞之子。史書記載莫衷一是。今據李茂貞墓誌可知,李繼筠乃李茂貞親侄,李茂莊之子。關於李繼筠所任官職,李茂貞墓誌雲其曾任“邕府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太尉”。據《資治通鑒》卷二六二、二六三載,天複元年(901),李繼筠率岐軍宿衛京師,曾任神策都指揮使,後劫唐昭宗至鳳翔,天複三年(903)即被李茂貞所殺。而墓誌所說的“邕府”即邕管或嶺南西道,下轄邕、賓、貴、橫、欽、籠等十二州。由此可知,李繼筠並未實任邕府節度使,而僅是遙領。其實,這種遙領情況在唐末天下失控的情況下並非鮮見,如景福二年(893),唐昭宗先後封扈蹕都頭曹誠為黔中節度使、耀德都頭李鋌為鎮海軍節度使、宣威都頭孫惟晟為荊南節度使、捧日都頭陳佩為嶺南東道節度使,而這些方鎮當時均已不在唐廷的實際控製之下,故都屬於遙領之情況。
李茂貞之從弟名李茂勳,《舊五代史》卷一三二有傳。他隨李茂貞起家,早年為鳳翔都將。約天複二年(902)初,李茂貞表其為鄜州保大軍節度使,兼侍中。之後,朱全忠兵圍鳳翔。同年八月,李茂勳出兵屯三原救援李茂貞,被朱全忠部將康懷英、孔勃所敗。十一月,李茂勳再次率眾萬人營救鳳翔,屯兵鳳翔北原。朱全忠暗派孔勃、李暉領軍襲取鄜、坊二州,鄜州留守李繼璙及李茂勳家眷皆被俘,李茂勳得知消息後,立即引軍退去。至十二月,他隻得向朱全忠投降,並更名李周彝,被署元帥府行軍司馬。後梁開平(907-910)年間,他出任河陽節度使,從朱全忠攻鎮州,圍棗強(今河北棗強東南),後遷金吾上將軍。後在景店被後唐莊宗擊敗,降為左衛上將軍,又以太子太傅致仕。後唐同光(923-925)年間,李周彝複名李茂勳,在天成初年(926)病卒於洛陽。其子嗣無考。
此外,李茂貞墓誌還未記載李茂貞另一侄李繼崇。李繼崇之名,《資治通鑒》卷二六五唐昭宗天佑元年七月條作李茂貞之侄、天雄節度使“李繼勳”,但同書卷二六五後梁太祖乾化元年正月條又記為:“蜀主之女普慈公主嫁岐王從子秦州節度使繼崇”,可知《資治通鑒》前後記載失當。筆者查新、舊《五代史》、《十國春秋》等史書均作李繼崇,可以確定任天雄節度使的是李繼崇。《唐方鎮年表》、《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唐刺史考》等著皆未作深入考證,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將天雄節度使、秦州刺史誤作為“李繼勳”,今一並正之。但他是李茂貞之侄,還是李茂貞諸多假子的一員呢?我們有理由懷疑李繼崇的身份,因為剛剛出土的李茂貞夫婦墓誌中都沒有出現李繼崇的名字,作為任職節度使、娶過蜀國公主的如此地位重要的一位家族成員,墓誌失載那就太不可思議了。但從上述史書來看,《十國春秋》卷三六載:“初帝女普慈公主嫁岐王從子秦州節度使李繼崇”,《舊五代史》卷十三及《冊府元龜》卷四三八俱雲:“茂貞猶子繼崇鎮秦州”,從子、猶子之稱都表明了李繼崇確乃李茂貞之侄。可見在文獻典籍中李茂貞家族成員中確有李繼崇其人,那他是李茂貞親兄李茂莊之子,還是從弟李茂勳之子,甚或李茂貞還有其他的從兄弟,那就不得而知了。而筆者認為李繼崇之所以沒有出現在李茂貞墓誌所提的家族成員中的原因,或是遠親宗侄,或與李茂貞之子李侃的境遇相同,因為他在李茂貞最困難之時投降了秦岐政權的仇家前蜀,王建還封李繼崇為武泰節度使,兼中書令、隴西王,繼續做駙馬。如此,李從曮修李茂貞墓誌時就將李繼崇從家族成員中剔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據新近釋讀的墓誌《大漢左雄霸軍使琅琊王公夫人故隴西李氏內誌銘並序》的記載,李繼崇的次女李氏在人蜀後嫁給了前蜀開國功臣、通王王宗裕之次子,表明李繼崇除李氏外還有別的子女,但具體名諱在沒有發現新的史料之前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李茂貞子侄排行,也不得不說。李茂貞子侄的輩分開始是以“繼”字相連的,如李繼曮、李繼筠等。後唐立國後,李茂貞父子稱藩歸國,為避後唐皇子之諱,曾經一度將姓名排行的“繼”字去掉,單稱名,如李曮、李侃之稱。但為何後來改為“從”呢?這是在天成元年(926)九月,後唐明宗下詔雲:“鳳翔節度使李曮世聯宗屬,任重蕃宣,慶善有稱,忠勤顯著,既在維城之列,宜新定體之文。是降寵光,以隆悖敘俾,煥成家之美,貴崇猶子之親,宜於本名上加從字。”所以,此後李茂貞子侄排行均改成後唐皇室宗子的排行“從”字輩,後世也因此籠統稱之,如將李繼曮稱為李從曮,李繼昶稱為李從昶等。但若在天成元年(926)之前已經亡故或歸降他國者,則另當別論,如李侃、李繼唪、李繼崇等,仍然保持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