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家族研究(3)(2 / 3)

四、李茂貞之孫

關於李茂貞之孫,史籍中僅見李從曮之子李永吉的記載,《舊五代史·李從曮傳》雲:“子永吉曆數鎮行軍司馬。”其他則無,似乎李從曮僅有一子。李從曮之妻朱氏墓誌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李茂貞第三代的寶貴資料。據《故鳳翔節度使秦王贈尚書李公楚國夫人高平朱氏墓誌銘並序》記載,“有子一十三人,日永熙、永吉、永義、永忠、永幹、永粲、永嗣、永浩、永勝、永嵩、永同、永載、永濟”,記載李從曮有子十三人之名,排行以“永”字連。或《舊五代史》僅記李從曮各子中有事跡可稱者,故僅記李永吉之名。今《舊五代史》缺失嚴重,已無從查考。

李從曮之女,據朱氏墓誌雲:“女七人,長適蘭陵蕭渥,次適高陽許九言,次適供奉官趙延祚,次適左友(龍)武統軍趙匡讚,次適前鄜州節院使焦守珪,兩人幼而在室。”這些記載俱史籍所無,可補史闕。

《新五代史》卷三十記載:“鳳翔李永吉初朝京師,(蘇)逢吉以永吉故秦王從曮子,家世王侯,當有奇貨,使人告永吉許以一州而求其先王玉帶,永吉以無為解。逢吉乃使人市一玉帶,直數千緡,責永吉償之。”可見,李永吉在後漢時不僅家境敗落,沒有寶物賄賂執政,而且在地位上不及一州刺史。這或許可以直接反映李茂貞到了第三代的家境情況。而導致李茂貞後世家道衰敗的原因有很多,如唐天複年間(901-903)朱全忠圍困鳳翔,前蜀與鳳翔的長期戰爭等等,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有二,一是李從曮在後唐伐蜀時竭城供軍,致使鳳翔財力消耗很大,李家自然也在其中。二是潞王李從珂搜刮鳳翔之財贍軍攻入洛陽稱帝,也是對鳳翔李家的一場浩劫,史書就稱:“唐末帝起兵於岐下,盡取從曮家財器仗以助軍”,李氏自此不振。加之,李從曮性格恬淡,不好斂財,雖然前後鎮鳳翔近二十年,沒有積攢下什麼財富,致使李家三世家道中落。

總結上述,李茂貞家族由於李茂貞得勢,可謂一門顯宦,一榮俱榮,也證實了李茂貞墓誌所言“煥彼侯門,慶及子孫,迭居將相”之語。筆者用一表來更為直觀係統地記錄李茂貞家世情況,以求豐富對李茂貞家族的研究,彌補研究的空白。

(第三節)家族墓誌考釋

一、李茂貞墓誌

以李茂貞生前的封爵秦王和諡號忠敬題名的《大唐秦王諡日忠敬墓誌銘》,也即李茂貞墓誌,現存放於大唐秦王陵博物館的地宮內。大唐秦王陵是李茂貞與夫人劉氏的合葬陵寢,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北坡公園頂陵塬機場的西端。該陵墓於2001年7月寶雞市考古隊開始發掘,2003年4月開放,至2006年5月又經過重新整修開放。李茂貞墓誌至今未見有著錄。該墓誌不僅記述了李茂貞的生平、家世和功績,而且事關晚唐五代的紛繁政局,很多記載可以補校唐五代史籍之缺誤,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今筆者試對李茂貞墓誌作一考釋,並將錄文附下。

(一)墓誌錄文

李茂貞墓誌分誌蓋和誌石兩部分,青石材質,保存十分完好,現位於其地宮的中墓室正中央。墓誌頂蓋略呈方形盝頂,長51,寬53厘米,正麵並無文字;四周斜刹麵,上有線刻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四方神像,並飾有線刻纏絲花紋。誌石長82厘米,寬82厘米,厚18厘米,四周有十二生肖神像的線刻。誌石正麵陰刻中楷體銘文,間有少量行草字。銘文采取駢體文格式撰寫,計32行,滿行39字,共1128字。現標點錄文如下,/表示另行,凡碑別字、缺筆字和繁體字均改作規範簡體字,個別文字為保持原貌,不做更改,文後以括號說明之。

大唐秦王諡日忠敬墓誌銘並序/

鳳翔節度推官朝議大夫前守尚書禮部郎中柱國賜紫金魚袋薛光序撰/

竊以盛纂宗周,榮膺/命氏,邈惟往古,考彼前書,蓋彰保國之誠明,迥振匡君之義烈,編於/帝屬,列彼儲闈。紀玉諜以騰芳,齒金枝而表慶。位崇良輔,名冠諸侯。煞(殺)白馬以為盟,降/丹書而示信。分茅建社,錫壤開疆。進階秩(秩)而踐鳳池,圖儀形而揉(標)麟閣。功齊五霸,道契八元,實謂/傑出。明時挺生聖代,為一人之心膂,作群後之規繩。王貫隴西郡大鄭王房,名茂貞,字正臣。/曾祖皇任深州刺史,兼禦史中丞。曾祖母天水郡趙氏。祖鐔,皇任左武衛大將軍,檢校尚書右仆射,贈右/金吾大將軍。祖母清河縣太君張氏。父端,皇任右神策軍先鋒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贈太尉。/母燕國太夫人盧氏。親兄茂莊,皇任山南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太尉,兼侍中,贈太師。親侄繼筠,/皇任邕府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太尉。親侄廓,皇任原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檢校太保。元和中,以鎮陽肆逆,主帥不臣,王遠祖獨以博野一軍率先向化。帝嘉效順,遂隸於/秦,爰降嶽靈,生於貴族。葉殷箕而秉異,符漢昴以呈祥。名勒景鍾,勳揉(標)盟府,治國而早探金/版,提師而夙究玉鈐。揮戈而白日再中,拔劍而飛泉湧出。遂得傳書圯上,擅價山西,斬叛帥而複汧歧(岐),/平狂蠻而清邛蜀。而後益彰全節,遐振雄名。逐大憝於關中,尋安宮闕;迎聖君於劍外,再整廟朝。累殄奸臣,繼平不軌,遂致嚴祠堂於隴坻,樹碑篆於歧陽。播美千年,傳芳億/祀。兵符相印,秉義方者,何啻十人。皂蓋彤悖,稟庭訓者,動瑜百數。金家七葉,未是殊榮;楊/氏五公,難方盛事。不改二十年之正朔,永固一千裏之封疆,無愧史官,可光帝我。然後遵/睿謀於全晉,誓複宗祧;除僭位於大梁,重明日月。留侯借箸,果裨創業之君;謝傅/圍碁(棋),允讚中興之主。俄新景祚,終睹休期。遂乃上葉皇明,疊頒帝澤,爰加諡號,煥彼侯門,慶/及子孫,迭居將相。登壇杖鉞,不離舊履之山河;繼踵聯榮,亟自聖朝之光寵。不料,棟摧廣廈,星殞長空。俄/聞罷市之悲,成起逝川之歎。王享年六十有九,同光二年甲申歲四月十一日薨於鳳翔府私第。三年乙酉歲十二月二十五日遷/葬於寶雞縣陳倉裏,歸拊於先考大塋。王秦國夫人彭城郡劉氏。長男,見任鳳翔隴州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兼鳳/翔尹。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次男,見任彰義軍節度觀察營田等使,檢校太傅。次男,見任原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檢校太/保。次男。次男,次男。長女出適柳氏,次女出盧氏,又次女出適盧氏。又孫女出適裴氏,又次女出適郭氏,又/次女出適路氏。嗚呼!幸契雲龍之運,將榮魚水之歡。奈何夢奠兩楹,災生二豎。胡香罕驗,靈草無征。/俄掩重泉,遽歸大夜。從龜長而擇地,法馬鬣以成墳,丹旐臨風,素帷戒路。惜哉柱礎,永葬郊原。光序謬以/荒蕪,獲承指命,頌元臣之翊戴,誠愧彩毫;述列土之徽猷,詞慚黃絹。銘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