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茂貞女兒情況,史書缺載。李茂貞墓誌雲“長女出適柳氏,次女出盧氏,又次女出適盧氏,又孫女出適裴氏,又次女出適郭氏,又次女出適路氏。”而劉氏墓誌則雲:“長女出適盧氏,早逝。次適鳳翔節度判官韓昉。次適鳳翔節度推官張居遜。”比對李茂貞夫婦二人墓誌,筆者發現,李茂貞墓誌和劉氏墓誌對其子女情況的記載竟然有異。李茂貞墓誌稱其有六子,而劉氏墓誌僅雲四人;李茂貞墓誌稱其有五女,而劉氏墓誌則僅雲三人,而且長幼之序及其各自所嫁之人也不相同。墓誌出自當時人之手,並以碑石作為文字載體,其可信度要比傳世的典籍高得多。按照常理而言,墓誌對幕主子女的記載不應出現差錯。而對於如此匪夷所思的矛盾,筆者認為隻有兩種可能,或劉氏不是李茂貞的原配,或李茂貞還另有其他姬妾。李茂貞大劉氏二十一歲。在劉氏之前娶妻育子確有可能。而以李茂貞的地位,再納側室也可理解。若果真如此,那筆者推斷,劉氏墓誌記載的四子三女當為劉氏己出,而李茂貞墓誌中所載的六子五女,應是李茂貞實際的全部子女,乃其前妻或姬妾所育。而李茂貞夫婦二人墓誌所記女兒嫁適之人不同的原因,或所記有誤,或所指不同,或女兒再嫁,今已無從查考。
墓誌記載之外,文獻中還記載了李茂貞另一子的事跡,即李侃(李繼侃)。《資治通鑒》卷二六三記載:天複三年(903)正月,“李茂貞請以其子侃尚平原公主。壬戌,平原公主嫁宋侃。”宋侃即李侃,對此胡三省注雲:“(唐昭宗)嫌於同姓嫁娶,故複侃本姓。”《新唐書》對此也有記載,稱:“平原公主,積善皇後所生。帝在鳳翔,以主下嫁李茂貞子繼侃。後謂不可,帝曰:‘不爾我無安所。’是日,宴內殿,茂貞坐帝東南,主拜殿上,繼侃族兄弟皆西向立,主遍拜之。及帝還,朱全忠移茂貞書,取主還京師。”史書記載得很清楚,李侃乃李茂貞之子,而且還尚公主,做過駙馬。隻不過,當時唐昭宗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與李茂貞聯姻結親的。所以,天複三年(903),朱全忠從李茂貞手裏奪走唐昭宗之後,唐昭宗又讓朱全忠將平原公主接走,以示不承認這門婚事。不久,李茂貞與西蜀王建結盟,就將兒子李侃作為質子送往西川。《資治通鑒》卷二六五雲:“(天佑三年)八月乙酉,李茂貞遣其子侃為質於西川,王建以侃知彭州。”《十國春秋》卷三五也有記載。看來,李侃確有其人。
那為何李侃之名沒有載入李茂貞及劉氏夫婦墓誌當中呢?或是因為李侃尚公主之事讓李茂貞大失顏麵,故將李侃作為質子打發到西川。之後史籍對李侃事跡沒有了記載的原因,很可能早已病死於蜀地,或在岐蜀相攻的時候被王建處死。不管如何,對於既沒有做成駙馬又充當過質子的李侃,有過如此不光彩的經曆,李茂貞夫婦墓誌幹脆不載了事。當然這隻是一種推測,筆者認為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李侃應為李茂貞前妻所育。898年李從曮出生時,李茂貞年已四十三歲,正處於事業的頂峰時期,似不可能如此晚婚晚育。從天複三年(903)正月李茂貞以子李侃迎娶唐昭宗平原公主的史實來看,李侃應正值當年,而當時李茂貞所謂的“嫡長子”的李從曮才年僅六歲,李侃似應李從曮之兄。《冊府元龜》卷786《總錄部·多能》所雲“晉李從昶,秦王茂貞第三子也”記載或正可說明李侃乃李從曮、李從昶之長兄。筆者認為,較為合理的解釋的是,李茂貞在前妻終後,又迎娶劉氏,並立為正室。李茂貞四十四歲與劉氏生下兩人的第一個兒子李從曮。既然劉氏是正室,那李從曮就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而李侃的身份就變得十分尷尬,加之他有過諸多不光彩的經曆,可能會引起李茂貞嫡子的輕視甚或仇視。因此,李從曮在修李茂貞夫婦墓誌時,可能會不載李侃或不載其名。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出現李茂貞夫婦墓誌所載其子女數目不同的匪夷所思的矛盾。
三、李茂貞宗族
李茂貞親兄名李茂莊,史書雖然無傳,但多有記載,而李茂貞墓誌亦雲李茂莊乃其親兄,兩者可相互印證。李茂莊早年供職於神策軍,因為李茂貞的強勢崛起,李茂莊也屢任要職。他在文德元年(888)出任同州節度使,大順元年(890)轉任秦州天雄節度使,景福二年(893)加封同平章事,乾寧二年(895)又任山南西道節度使,直至光化元年(898)五月病卒。李茂貞墓誌記載李茂莊的生前官職為山南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太尉,兼侍中,死後追贈太師。《全唐文》卷八三三就有錢珝的《冊贈李茂莊太師文》對李茂莊的生平功績做了評價,亦可作為旁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