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家族研究(2)(2 / 3)

不光李茂貞父祖與神策軍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而且李茂貞親兄、堂弟、子侄也多出身禁軍係統。更為巧合的是,自李茂貞遠祖寄身博野軍,而後李茂貞也正是在博野軍中發跡起家的。通過上述曆史痕跡,筆者推測李茂貞應出身軍人世家。《資治通鑒》卷二五九考異引《續寶運錄》曰:“岐陽李茂貞……本姓宋,洋州牧。先祖討昭義劉從諫有功,子孫爵賞不絕。”這條史料所雲李茂貞先祖不知是李茂貞幾代祖,但唐廷討昭義劉從諫、劉稹之役發生在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四月至會昌四年(844)九月間。按李茂貞生於856年的時間推算,在此役中立有戰功的李茂貞先祖應該就是指李茂貞祖父輩。這條史料雖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沒有采用,但卻將其錄在考異之中,看來亦非空穴來風。這也可作為李茂貞出身軍人世家的佐證。

二、李茂貞子女

李茂貞的子女情況,史籍載之不詳。《舊五代史》李茂貞本傳僅載李茂貞長子乃李從曮,次子李從昶,再次子李從照,其他無載。而李茂貞夫婦墓誌所載可與史書相補正。李茂貞墓誌雲:“長男,見(現)任鳳翔隴州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兼鳳翔尹、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次男,見任彰義軍節度觀察營田等使、檢校太傅。次男,見任原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榆校太保。次男,次男,次男。”而劉氏墓誌則雲:“今鳳翔節度使秦王即夫人長子也。”又雲:“故忠武節度使從昶、前邠州行軍司馬從昭、前鳳翔衙內都指揮使繼唪,皆子也。”

後唐同光二年(924)四月李茂貞死後,長子李從曮由彰義軍(涇原)節度使繼任鳳翔節度使,後又先後曆任宣武、天平等鎮,後在鳳翔節度使任上去世,前後鎮鳳翔二十年。前文述及,此不贅述。

次子李從昶,《舊五代史》卷一三二有傳。史雲:“後唐同光中,茂貞疾,從昶年十五,遣代兄從曮為涇州兩使留後。”李茂貞死於唐同光二年(924)四月,李茂貞染病時為穩定政權起見,按照常例,會將接班人也即其長子李從曮提前任命為鳳翔留後。李從昶當在此時代替其兄從曮出任涇州留後,時間約為同光二年(924)。若他時年十五歲,據此推算,他當出生在910年,即後梁開平四年。但《舊五代史》本傳又雲其“晉天福三年(938)冬卒於官,時年四十,贈太尉。”若以此終年推算,李從昶當生於899年,即唐昭宗光化二年。兩者前後相差十年,可知《舊五代史》的記載肯定有一處是錯誤的。李茂貞長子李從曮出生於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已確鑿無疑。李茂貞之妻劉氏生於877年,若她在二十歲嫁給李茂貞,也即896年,那898年長子李從曮出生,次年再育李從昶是符合常理的。若李從昶出生於910年,那長子和次子之間差距十年,況且李茂貞在910年已五十五歲,李從昶之下還有諸多弟、妹,顯然不合常理。據此推知,《舊五代史》所雲“後唐同光中,茂貞疾,從昶年十五”之語當脫一“二”字,李從昶應為二十五歲。故李從昶應出生於899年。

本傳雲其“生於紈綺,少習華侈,以逸遊燕樂為務,而音律、圖畫無不通之。然性好談笑,喜接賓客,以文翰為賞,曾無虛日,複篤信釋氏。”可見李從昶身上並沒有李茂貞那樣的武夫氣概,而是自小溫文爾雅,以詩文、音律、圖畫為樂,與其兄李從曮十分相似。他晚年又受李茂貞夫婦影響,篤信皈依佛教。關於李從昶的宦曆,《舊五代史》本傳雲其十餘歲就被署為本道中軍使,本道應指鳳翔鎮。同光二年(924),出任涇原留後。同光三年(925)五月,朝廷正式加命。天成四年(929)七月,明宗將其移鎮三峰(華州),“累官至檢校太保”。郊天大禮時,又加檢校太傅。後入朝為左驍衛上將軍,又改右龍武統軍,不久,他又出鎮忠武鎮,在鎮三年。後唐末帝清泰中,李從昶入朝任龍武統軍。後晉天福三年(938)冬,在任病卒,死後追贈太尉。《舊五代史》本傳最後評價李從昶說:“昶凡曆三鎮,無尤政可褒,無苛法可貶,人用安之,亦將門之令嗣也。”李從昶能在亂世中保持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亦不失為難得,這也許與他的性格以及佛教的影響有直接關係。

至於李茂貞的第三子,《舊五代史》本傳所記的“李從照”應作“李從昭”,今據劉氏墓誌正之。李從昭曆任原州刺史、隴州刺史、邠州行軍司馬。李茂貞四子鳳翔衙內都指揮使李繼疃的記載則可校補史闕。其他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