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府元龜》記載更為混亂,該書卷一二三記載:“昭宗大順二年(891)八月,以鳳翔李茂貞表章不遜,帝不能容,嗣覃王為京師西招討使,神策大將軍李城副之。”後注曰:“九月師敗,以茂貞為秦王,賜鐵券。”說的是李茂貞於大順二年(891)九月擊敗中央軍,勒兵闕下,昭宗不得已隻得封其為秦王。但同書卷一七八又雲:“景福二年(893)六月,製以鳳翔隴州節度使,檢校太尉,中書令、鳳翔尹、上柱國、岐王,食邑四千五百戶李茂貞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而就在同書同卷中又記載“景福二年(893)十二月,製以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守中書令,進封秦王,兼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又雲:“天複三年(903)五月辛醜下製:以兩收宮闕扶危保國功臣,鳳翔隴右兼四鎮北庭行軍、彰義軍節度、涇原、渭武等州觀察營田押蕃落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尚書令兼侍中、鳳翔尹李茂貞可檢校太師,守中書令。茂貞自天複初反正之後,朝廷多故,盡並河西四鎮及秦隴四州、山南八府,父子兄弟方牧十餘人,朝廷姑息不暇,遂加尚書令,進封岐王。至是失勢。”可見,《冊府元龜》一書記載的時間就前後不一,讓人不知所依。
鑒於史料記載差距很大,筆者便搜集史料,以時間為序整理排列出李茂貞封王的史料,以便於鑒別史料,考證真偽。
比對上述史料,不難發現李茂貞受封岐王和秦王的記載矛盾百出,可以肯定有的史書在曆史的傳承過程中出現了抄寫錯誤,以至於現在多有誤會。鑒於此,對於李茂貞封爵問題,我們根據史書似乎很難做出合理解釋。但是,筆者細心搜羅史料,發現《全唐文》卷八三三提供了一條很有力的證據,即唐末錢珝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妻秦國夫人劉氏進封岐國夫人製》。錢翊是昭宗朝曾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等職,尤其是在昭宗朝晚期起草了很多詔令,並保存至今。他這條記載李茂貞之妻劉氏由秦國夫人進封為岐國夫人的製令雖然時間已不可考,但無疑可直接證明李茂貞在唐末先受封為秦王,其後又進封為岐王的史實。還有兩點已是公認的史實,也可引以為據。即唐亡後,李茂貞開岐王府正式宣布割據自立,而不是秦王府,說明李茂貞在後梁立國前的爵號是岐王;後唐立國後,唐莊宗改封李茂貞為秦王。
根據上述線索,筆者根據表5-2分析李茂貞封王的各條史料,大體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景福二年(893)末,李茂貞攻占山南,屢屢幹政。《舊唐書·昭宗紀》和《冊府元龜》的景福二年(893)九月、十一月、十二月三說都記載李茂貞在此時受封秦王,其記載應該可信,時間可大體確定為景福二年(893)末。而李茂貞轉封岐王的時間則集中在光化年間(898-900)至天複(901-903)初年這段時間,錢珝在這個時期的政壇上很活躍,《全唐文》所收的李茂貞之妻劉氏由秦國夫人進封為岐國夫人的製令很可能就是在這段時間中起草頒布的。相比於新、舊《五代史》對岐王之封時間記載的含糊不清,《資治通鑒》與《冊府元龜》的天複元年(901)說就顯得更有說服力,筆者認為李茂貞應當在天複元年(901)轉封為岐王。此後,李茂貞開岐王府自立,一直到後唐稱藩,應該一直保持岐王封號。《唐實錄》稱:一秦王茂貞遣使賀收複’,自後皆稱秦王”,應該是記載錯誤。對此,《資治通鑒》卷二七三考異也提出質疑,認為“豈有秦王封秦王之理!必是至是時始自岐王封秦王也”。李茂貞在同光二年(924)二月又轉封秦王。而《舊五代史》卷三一所記李從曮充“秦王府諸道行軍司馬”顯然是“岐王府”之訛。
這樣,李茂貞封爵的時間應該是在光啟三年(887)七月受封隴西郡公,大順元年(890)進封隴西郡王,景福二年(893)末晉升秦王,天複元年(901)轉封岐王,後唐同光二年(901)又改封秦王。
三、李茂貞崇佛
從傳統的文獻記載來看,李茂貞幾乎是個與佛教無關的人物。可當筆者在考察陝西省寶雞市大唐秦王陵博物館及李茂貞夫婦墓誌之後,這才驚歎李茂貞與佛教淵源之深。筆者轉而又從佛教典籍、石刻碑記和敦煌文書等新史料中探尋,陸續找到一些相關資料。今試將李茂貞與佛教的關係考證論述之,以揭示特殊時代背景之下特殊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
(一)崇佛表現
首先,重修法門寺
李茂貞崇佛的史實多賴於其轄境內佛教名寺——法門寺的相關記載得以流傳至今。石刻碑記《重修法門寺塔廟記》和敦煌遺書P.3445《偈法門寺真身五十韻》都翔實地記載了李茂貞在其統治時代對法門寺進行了前後長達二十多年的修繕工作。法門寺,因供奉有佛指骨舍利而聞名,唐朝皇帝曾七次迎奉佛骨至京師長安,舉行聲勢浩大的佛事活動,達到唐代崇佛的頂峰。但不幸的是,法門寺在唐武宗會昌法難之時遭到嚴重毀壞,其後雖有修複,但晚唐又遭兵患,其規模已與往日不可同日而語。而李茂貞對法門寺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其工程之大,幾近重建。這是他崇佛的最為突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