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稱藩歸國(1)(1 / 3)

(第一節)李茂貞稱藩

一、稱藩納貢

後唐同光元年(923)四月,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稱帝,建國號為唐,改晉天禧二十年為同光元年。此時在北方兩強爭霸的格局中,雖然晉軍占領魏博,重新控製河北,贏得了戰略主動,但形勢仍不甚明朗,梁晉孰贏孰負俱有可能。因此,作為北方第三勢力的李茂貞對此並沒有做出相應反應。畢竟,晚唐五代以來的多元政局已經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製衡格局,相對穩定。稱王稱帝者多矣,甚難引起波瀾。

同光元年(923)十月,李嗣源率軍突襲汴梁,一戰定勝負,後梁統治轟然崩潰。十一月,李茂貞得知後唐一舉滅梁,這才遣使致書祝賀莊宗,但他信中“以季父自居,辭禮甚倨”。李茂貞之所以態度如此,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李茂貞與李存勖之父李克用在唐末並列雄藩,同朝為臣,又各有大功,得以賜姓聯宗,皆預大鄭王房,義如兄弟,因此李茂貞對李存勖以叔父自居;二是李茂貞號“名望宿素”,在李克用死後,他自恃資曆,始終以反梁同盟的盟主自居,對後輩之李存勖有些輕視,而且他也想趁此時機警告後唐不要輕舉妄動。對於李茂貞的態度,後唐莊宗因急於穩定中原局麵,也不予理會,不置可否。

同光元年(923)十二月,莊宗率軍進入洛陽,正式定都西京,意欲西進。次年正月,李茂貞聞訊,開始內心不安。李存勖一舉滅掉了實力強勁的後梁,那麼他西進的目標顯然就是盤踞關中多年的李茂貞秦岐割據勢力。而此時的後唐大軍士氣正盛,一旦進軍岐地,定如摧枯拉朽一般,李茂貞是無力阻擋。李茂貞為試探後唐態度,立即派其長子王府行軍司馬、彰義節度使、兼侍中李繼曮入朝獻貢。莊宗以李茂貞乃前朝勳舊,對李繼曮特加優禮,加其為中書令,賜詔李茂貞但稱岐王而不稱其名,暗示並無西進之意。莊宗此舉也有暫時穩住李茂貞之意,以打消其戒備心理。因為相持二十多年的晉梁對抗,使後唐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目前後唐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而不是與李茂貞的戰爭。

李繼曮見後唐甲兵強盛,回到鳳翔告訴其父。李茂貞當時的心情應該是又喜又驚:喜的是李存勖還承認他的功勞和資曆,對其十分禮遇恩待;驚的是後唐如此強大,一旦西侵,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秦岐政權國將不存。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作用下,李茂貞決定一改“辭禮甚倨”的態度,謙恭地上表朝廷,“請正藩臣之禮”,表達了稱藩的請求,以求暫時保住岐地。莊宗對此“優詔不許”,繼續暗示不會改變秦岐政權目前的自立狀態。二月,後唐又進封岐王李茂貞為秦王,特許李茂貞可不名不拜。李茂貞因此接受後唐冊封,開始正式向後唐稱藩。

李茂貞稱藩的表現主要有三:

(一)接受冊封

首先,李茂貞接受後唐冊封,由岐王轉封秦王,表示李茂貞已經納入後唐冊封體製,開始稱臣納貢。其次,不僅李茂貞接受後唐冊封,秦岐政權轄境的大小官員也都要接受後唐封授和認可。李茂貞“墨製”或“承製”選授官吏的方法重新回歸至晚唐藩鎮先自行任官,再表奏朝廷認可的軌道上來。同光二年(924)李茂貞臨死之前,命嫡長子李曮權知鳳翔軍府事,次子李昶為涇原留後,然後表奏朝廷。後唐先後在同光二年(924)五月和同光三年(925)五月予以認可,正式下詔冊封,承認鳳翔李氏的自立狀態。

(二)重修藩禮

李茂貞接受後唐冊封的秦王爵,正式向後唐稱臣,還意味著取消其自立標誌的岐王開府,自己改行藩王之製,取消天子之禮。秦岐政權全境改行地方官製,向朝廷奏報認可,不能再有逾製僭越之舉。劉氏則取消皇後名號,改稱國夫人,稱岐國夫人;李茂貞封秦王後不久去世,劉氏又改稱秦國太夫人。這在其墓誌中也有體現,誌文唯獨不提稱後之語,顯然是避當朝之諱,不敢僭越。李茂貞子侄輩本以“繼”字相聯,為避後唐皇子之諱,一律去掉“繼”字,單稱名,如李曮、李昶、李侃之稱。直至後唐天成元年(926)九月,後唐明宗下詔將李茂貞諸子預皇子之列,賜“從”字輩,方才改為李從曮、李從昶、李從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