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爭霸中衰(7)(1 / 2)

十月,蜀主王建再次抵達利州督軍,指揮各路蜀軍反擊。先是,決雲軍虞候王琮大敗岐軍,俘虜岐將李彥太,俘斬三千五百級。乙卯,捉生將彭君集又破岐軍二寨,俘斬三千級。接著,王建命開道都指揮使王宗弼率兵救安遠軍,蜀軍與劉知俊統領的岐軍主力在斜穀發生激戰,結果岐軍又敗。壬辰,王宗弼敗岐兵於金牛(今陝西寧強北),俘斬六千餘級,生擒岐將郭存等數人。丙申,王宗鐬、王宗播又敗岐兵於黃牛川(今陝西勉縣西),岐將蘇厚被俘。蜀主王建又從利州北至興元指揮。在最後的西縣決戰中,王宗侃率兵自西縣從內殺出,與外圍援軍內外夾擊,連克岐軍二十一寨,岐將李廷誌戰死,餘部敗退回境,在斜穀又遭到蜀將唐道襲的埋伏,死傷殆盡。

這次岐軍攻蜀,雖然暫時取得了青泥嶺大戰的勝利,但很快在蜀主王建的親自指揮下,連受重創,岐軍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岐軍主將劉知俊也因此受到李茂貞猜忌,罷官舉族居於秦州。後梁乾化二年(912,前蜀永平二年)十二月戊寅,蜀行營都指揮使王宗汾攻克文州,守將李繼夔敗走。

岐、蜀再度交惡之後,後梁趁機與西蜀重新修好,形勢對秦岐政權愈加不利。幸好,乾化三年(913),蜀國發生內亂,太子元膺與權臣唐道襲爭權相鬥,兩敗俱傷;次年,荊南高季昌、南詔相繼入寇蜀國。蜀國可謂內憂外患,在此期間岐蜀兩軍隻是在邊境發生小規模邊界衝突,並無大的戰事。這為李茂貞暫時贏得了喘息之機,但他似已無力抓住這個機會對蜀國進行反擊。

後梁貞明元年(915,前蜀永平五年),蜀國內憂外患已平,又開始興兵攻岐。岐蜀戰事又起。同年八月乙未,蜀主王建采取兩路並進的攻勢,分兵兩路攻岐。一路以王宗綰為北路行營都製置使,王宗播為招討使,攻秦州;一路以王宗瑤為東北麵招討使,王宗翰為副使,攻鳳州。十一月己巳,王宗翰引兵出青泥嶺,攻克同鎮,但隨即在泥陽川被岐將郭守謙擊敗,蜀兵退保成州以東的鹿台山。辛未,王宗綰等在金沙穀擊敗岐兵,生擒其將李彥巢,乘勝進圍秦州。蜀興州刺史王宗鐸攻克階州,岐刺史李彥安投降。甲戌,王宗綰又攻克成州,擒其刺史李彥德。蜀軍進至上染坊,秦州節度使李繼崇無奈,隻得遣其子李彥秀捧著牌印向王宗綰投降。隨後,王宗綰自鳳州以西的河池、兩當進兵,會同王宗瑤又攻克鳳州。秦岐政權所轄天雄軍之秦、階、成三州。昭武軍之興州、鳳州相繼陷落,喪失掉了大量軍將和戶口。

後梁貞明元年(915)十一月,受到猜忌的大將劉知俊奔降於蜀,對李茂貞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十二月丁未,蜀主王建置武興軍於鳳州,割文、興二州隸之,以王宗魯為節度使。這標誌著蜀軍正式將岐蜀戰線推進至興、鳳一線,秦岐政權的統治中心——鳳翔則直接暴露在蜀軍的正麵。此後,蜀軍就可以采取向鳳翔正麵進攻或由隴州迂回的鉗形進攻戰略進攻鳳翔,李茂貞陷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

後梁貞明二年(916,前蜀通正元年)八月丙午,蜀主王建以王宗綰為東北麵都招討,王宗翰、王宗壽為第一、第二招討,率兵十萬出鳳州攻寶雞(今陝西寶雞);以王宗播為西北麵都招討,武信軍節度使劉知俊、天雄節度使王宗儔、匡國軍使唐文裔為第一、第二、第三招討,將兵十二萬出秦州取隴州,再次分兵兩路以鉗形攻勢攻岐。十月甲申,蜀將王宗綰等出大散關,大破岐軍,俘斬萬計,並攻取寶雞。己醜,王宗播等出故關進抵隴州。庚寅,李茂貞假子、保勝節度使李繼岌懼怕李茂貞猜忌,遂率眾二萬棄隴州降蜀。蜀以李繼岌為西北麵行營第四招討,全力進攻隴州;正麵則由蜀將劉知俊會同王宗綰等進圍鳳翔。這是自天複二年(902)朱全忠率汴軍圍困鳳翔之後,鳳翔再次陷入重圍,這也標誌著李茂貞在岐蜀之爭中徹底陷於守勢。在這緊急關頭,恰逢天下大雪,蜀軍隻得撤圍而退,李茂貞躲過一劫。

貞明三年(917,蜀天漢元年)七月庚戌,王建以王宗侃為東北麵都招討,桑弘誌為西北麵第一招討,王宗宏為東北麵第二招討,以武信節度使劉知俊為西北麵都招討攻岐。但此次出兵因為“蜀主以劉知俊為都招討使,諸將皆舊功臣,多不用其命,且疾之,故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