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於右任與嶽池新三中學校(2 / 2)

於髯公始終是站在孫中山三大政策的立場上,為重慶和談而奔走呼號,終未能如願。重慶輿論界都支持於老。於右任是新聞界的老前輩,其書法又超人一等。當時重慶有 10多家日報,由他寫報頭的就有《新華日報》(中共機關報)、《國民公報》(民間報紙)、《新蜀報》(民間報紙)、《和平日報》(國民黨軍報)、《中國論壇報》等五家之多。

於右任在陪都時期,擬在重慶辦一所平民中學以紀念他父親。此事被他在上海大學時的學生川東嶽池人詹正聖、李楚才得知。詹對於說重慶的學校夠多了,嶽池卻需要個中學,何況辦學是為紀念老人家(於的父親),辦到嶽池最適當。於一聽立即同意,且定校名為嶽池縣新三中學,於的父親叫於新三。於右任自任董事長,聘當地民主人士柏被濃為副董事長,校長由詹推薦嶽池教育界名流何靈雅擔任,詹為副校長實際負責(後任正職)。先以嶽池城內萬裏街舊農會暫作校址,縣政府見這個學校來頭大,便同意先拆縣東門外原雁塔書院和西門外甘佛寺作新校址。新校修建教室、宿舍和禮堂。1943年又增設高中部,發展為完中。

新三中學的口號是“隻要讚成愛國,積極抗日,願為抗日民主教育事業服務並有一定教育能力的,都歡迎來校教學”。因此教學質量較高,學生成績好,日益得到社會的好評和家長的信任。學生由開辦時的 60人,經 5年時間就增至 1000多人。

由於教員中有不少思想進步的,還有中共黨員和民盟成員,因此為國民黨縣黨部所不容,曾多次發動攻擊,向川省教育廳告發。於是,校長詹正聖,教務主任、訓導主任張澤厚、黃玉及,副校長周奐若等人被逮捕。於右任聞訊,立即設法釋放。在於老這把大保護傘下,CC也莫可奈何。為了辦學,於老除拿出自己的積蓄外,還向重慶的大戶募捐集資。還請在重慶的陝西幫銀行家美豐銀行代表加入董事會,從經濟上保證學校正常行課;還請他的好友,時任四川省府秘書長的李伯申(巴縣人)當董事。

1948年,轟動一時的“嶽武起義”驚動了成渝兩地,國民黨部派人至嶽池。來人中有省參議會副會長何宗傑(CC派,嶽池人),他回到成都說 “新三中是共產黨大本營”,不久新三中被 CC接管,因早有準備,故原校有關人員均安全撤退轉移。解放後,人民政府將縣中和新三中合並,並請詹正聖整理接辦,後出任副校長。

於右任於南京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迫使去了台北,仍當監察院長,一共幹了 30年,是國民黨政府五院中擔任院長最久的一人。1964年 11月 10日病逝於台北榮院,享年 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