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五四”健將羅家倫庸碌一生(1 / 2)

羅家倫,字傑希,筆名單字毅,原籍浙江紹興, 1896年生於江西進賢縣。父親羅傳珍在進賢縣任知縣。其時,江西新軍內革命黨人十分活躍,布政使主張興大獄徹底肅清;傳珍聞之甚為不滿,他主張對革命黨人寬宏為上,實傳珍同情革命。羅家倫不幸九歲喪母,彼與兩妹均由父親管教。一日,父親袖藏鄒容《革命軍》一書回來,令羅細讀,以此影響他早懷革命之誌。辛亥革命成功後,羅家倫於1914年已在複旦公學業六年,考入了北京大學文科,主修外國文學,並與傅斯年、顧頡剛、段錫朋等同學過從甚密。時新文學運動蓬勃興起,乃與傅斯年、康自情創辦《新潮》月刊,於 1919年 8月在北京出版,用新標準估量舊文化,用新文學宣揚新人生,以新態度改進新社會,故爾雜誌風行一時。五月四日北京發生學潮,這個雜誌稱之為“五四運動”,在向政府請願中,羅家倫被推為學生代表,到各使館遞交意見書,因而被人頌為“五四運動的時代健將”。

1920年,金融巨子穆藕初(抗戰時任陪都農本局局長)捐款北大學生赴美留學,羅家倫被選入美國普林斯登大學研究曆史和哲學。一年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 1922年,由美赴英入倫敦大學,次年至德國入柏林大學研究院,兩年後又到法國讀巴黎大學,仍主修曆史與哲學,並有計劃地收集中外史料,以便研究中國近代史。

1926年返國,這是羅家倫一生的最關鍵時刻。

此時,蔣介石當上了北伐軍總司令,野心勃勃,大肆網羅從外國回來的知識分子為己用。羅家倫卻熱心當官,被蔣聘為總司令部參議。蔣介石在總司令部成立編輯委員會時,羅受聘為委員長,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加入國民黨,入黨當官的典型人物。

1927年,蔣介石開始建立他的獨裁統治初期,創辦了“中央黨務學校”,自任籌備主任,羅被指定為副主任。學校建成,蔣為校長,羅為實際負責的教育長。羅本一書生,想當官又不會當官,又不會辦學,更不會辦黨務學校。

1928,羅被調為戰地政務委員會委員兼教育處長,隨軍北伐。八月,清華學校擴大改為國立,羅被任命為校長。9月 18日,清華大學宣布停止舊製,全部畢業生以派遣留學辦法,代之以公開的考試,選拔成績優秀者出國深造,並將清華教育基金會移交給中華文教基金會代管,直轄教育部納入國立大學正規化。

1931年,蔣介石又要他到黨校擴大改為“中央政校”去任代理教育長(老蔣為校長)。不久又調羅為南京中央大學校長,這是國民黨大學體係的最高學府,1937年底遷至重慶沙坪壩。

羅家倫在重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哲學著作《新人生觀》,該書搜集了不少古今中外資料,算是他的得意之作。其中一章《論中國運動家之風度》,批評中國武術界粗魯野蠻,到處尋釁鬥毆,製造流血事件,盡力鼓吹英美的體育運動。可見此人研究曆史多年,滿腦袋裝的是歐美西洋貨色,對自己祖國的曆史知識貧乏得可憐,以致張口就是黃腔,無知得令人可笑,數典忘祖得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