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右任原名百循,又名誘人,祖籍陝西涇陽,後遷三原縣。父親於寶文字新三,世代務農,12歲時讀過兩年私塾,因連年災荒生活困難,兄弟二人外出打工,先到重慶後在嶽池劉家當鋪學徒,升助理刻書。九年後返鄉結婚,次年生右任,妻死又回到當鋪,活至 40歲病死川東的嶽池。伯父外出一去不返,伯母娘家較有積蓄,右任由其收養。他 7歲讀私塾,兩年後拜縣城名儒毛絕疇為師,讀孔聖書習詩文,臨摹柳、顏、歐、蘇字帖。因聰敏好學,10多歲即能為鄉人寫對聯,頗受人歡迎。
他先後在三原宏道書院、涇陽味書院、西安關中書院求學。當時他針對清廷腐敗寫了許多詩篇,如在其詩集《半哭半笑樓詩草》中就有:“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發妻”,“太平思想,革命才能不自囚”,特別是“女奴濫用千秋戒,香粉不應再誤人”惹怒了慈禧。慈禧下令殺無赦。幸虧他跑得快,才虎口餘生。到上海、南京眼界開闊,誌同道合的朋友多了。打算辦報紙,去日本考察新聞事業,得遇孫中山而加入“同盟會”。孫委任他為長江大都督,負責上海一帶的革命活動。他先辦《神州日報》, 1909年又辦《民呼日報》。以大聲疾呼,為民請命,鼓吹反清,言論激烈,使得清廷不滿,查封了《民呼日報》,聲稱要挖掉於的眼睛。“民呼”之後,他又辦起了《民籲日報》。 “呼”字無眼成了民“籲”,照樣大聲疾呼,鼓動人民起來推翻反動的清王朝。辛亥革命前,他又與張季鸞等合辦《民立報》,毛澤東回憶他在長沙第一次讀到《民立報》時說:“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報紙”,是“激動人心的”。
辛亥革命成功繼續反袁,《民立報》被袁世凱查封,還要逮捕於右任,於聞訊即逃往日本。 1918年,於回陝西任靖國軍總司令。以後又到上海,在孫中山鼓勵下任上海大學校長,為革命培養人才。他參加廣州國民黨“一大”,擁護孫的“三大政策”,任農工部部長。1926年,地方軍閥劉鎮華圍攻西安,於去蘇聯找到馮玉祥率軍北伐,此即著名的“五原誓師”。西安解圍,於被委任為國民軍駐陝總司令兼陝西省主席,並邀中共人員劉伯堅、鄧小平等人參加兩黨合作工作,如辦中山軍事學校,還把“皇城”改為“紅城”。
1931年,經國民黨中常會選出於右任繼蔡元培為監察院長。按照孫中山的民主思想,在國民政府之下設五院,即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院,分別行使五種治權。但是蔣介石掌權後實行的是獨裁政治,除行政院控製在他手中外,其餘四院都分配給元老,有職無權,形同虛設。尤其監察院,隻不過是國民黨內的“高級養老院”而已。如四川著名文人謝無量,本為國民黨人,不願當官而以賣字為生,於右任為照顧他,給他一個監察委員,領一份薪水,無事可為。
1938年,監察院隨國民政府遷重慶,後因空襲疏散鄉下在老鷹岩遷建區,城內隻在上清寺陶園設辦事處。對於監察院不能行使監察權,許多人對此不滿,有的就直接質問於院長。由於輿論沸騰,於是出現了《監察院彈劾孔祥熙貪汙瀆職,禍國殃民》一案,並向中央通訊社發稿,驚動了蔣介石。侍從室主任陳布雷要求中央社收回發出新聞稿,結果,監察委員範爭波為《益世報》主筆,竟全不理睬,以本報訊次日見報了。一日之間,波濤迭起,於老填《浣溪沙》一詞:“歌樂山前雲半遮,老鷹岩上日西鈄,琴聲隱隱起誰家。依舊小園迷燕子,幾番風雨淚桐花,王孫芳草又無涯。”書罷,美髯公氣走蓉城,山城謠言四起,是非難明。蔣介石為了顧全他的統治大局,忙派張群去勸駕返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