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流行這樣一句話:“汪精衛談和,馮玉祥談抗日,蔣介石抗日與和都談。”馮玉祥還組織“抗日盟軍”,自任總司令,不顧蔣介石幹擾,率幾十萬人之眾開赴前線與日作戰,後被蔣介石分化瓦解了。在曆史上馮玉祥反過蔣,也擁過蔣,1928年 2月 28日在鄭州,馮蔣結拜兄弟,換帖拜把,蔣給馮大哥的帖子是:“安危共扶,甘苦共嚐,海枯石爛,生死不渝。”
這是雙方需要,一旦翻了臉,蔣派大軍迫馮下野。抗戰初期,蔣為了團結力量,又請馮出任戰區長官,馮感到架空而請辭。蔣為了安撫他,請他當“軍委會副委員長”,還設副委員長辦公廳。到了重慶,沒有“辦公廳”了, “長”字也取消了,隻是個“馮委員”。
馮棄武從文,又當上了全國抗戰文協的理事。自泰山閉門讀書後,他能寫詩,能題字,還能刻金石,人稱“大兵詩人”。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他題寫的“還我河山”或“抗戰到底”。在重慶一次由宋慶齡主持的為傷兵之友社募捐會上,安排影後的胡蝶看相、棋王表演“盲棋”、馮玉祥賣字。事後馮與棋王謝俠遜合作,在陪都附近的各縣、市進行“抗日募捐獻金”活動。募有多少缺乏統計。據 1944年 9月的一次計算,從捐獻開始,以黃金計價,捐獻達黃金 2000餘兩,其中除救濟文化界 200餘萬法幣外,其餘全數交蔣介石了。馮在日記中寫道:“這都是真正的民血,送去的錢如何使用,我是一點都不知道。”
馮玉祥的一些老部下陸續投蔣,在重慶如馮的高幹之一熊斌還在軍委會當過辦公廳主任兼任新聞檢查局局長。當過馮財政部長的薛篤弼跑到蔣介石那裏當衛生部長,鹿鍾麟由馮推薦任兵役部長,秦德純出任次長。有的既不得罪蔣,又不願出賣馮。如重慶“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以後還兼任國立國術體育師範學校校長,他還有一個“國民參政員”的頭銜,每次參政會他的提案是武術救國。曾在馮部當過騎兵旅長,原在馮身邊當交際處長的張樹聲,在西北地區就是洪門大龍頭,後來拜青幫祖師朱瑞的衣冠塚,成為“大”字班的頭人,當時全國沒有幾個“大”字班,杜月笙“悟”字班,矮兩輩算孫子輩了。
抗戰前,張樹聲以國術館副館長身份在南京搞青幫,公開設香堂,廣收門徒,並把西北軍團長以上師長、軍長收了近百人,所以張建青幫的目的被人認為是為馮團結西北軍舊部,保存力量。張到重慶,以上清寺“天一招待所”和七星崗“天津菜館”設香堂收徒。其中有西北軍舊部,其他是下江籍工商老板為多,這些老板是想依靠“師傅”保護,還有一些本地人和各種目的不同的人拜張之門。國民黨在抗戰前對幫會不斷提出取締和禁止。但是幫會的發展仍是我行我素。抗戰時期有賴幫會安定社會,故對它們的活動比較放鬆,張樹聲的青幫因而公開地發展。
馮對張的幫會很重視,確實為他聚集了一批西北軍老舊部。但他發覺這個幫會複雜,決定搞一個政治核心團體“利他社”,由張樹聲在他幫會中挑選了幾個文化水平高一點的、社會上有一定地位的、政治上絕對擁馮的,作為籌備人員。招收社員的原則是商店、企業要經理、主任一級,武官要校級,文官要科級以上,這樣就與張樹聲的青幫拉開了距離。
開始是以“利他聚餐會”形式出現,發起人有陶行知、李公樸、盧緒章、孟憲章、馬侶賢、方與儼、鄧雲鶴、陶曉光、臧其吉、劉國軍、陸紹雲、顏耀秋、馮子源、陳峰高、陳祖光、黃次成、餘紹、許士騏、劉漢孥、查濟民、顧誌忠、羅遠炎、黃涼塵、樊陶齋、毛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