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漢代飲食風俗(2 / 2)

相對主食而言,菜肴更能體現中華飲食生活的風格。兩漢時期,肉食的烹飪方法主要有炙、煮、煎熬、臘、脯等。炙,即燒烤,是漢代烹製肉食的主要方法之一。煮,把肉放在釜等容器中熬煮。煎熬,幹煎的方法類似於煮,不同的是前者熬到汁幹,後者則要保留湯。臘,就是將動物肢解後進行晾曬風幹,使之便於保存,等食用時,將其煮食。脯,先把肉切成塊,煨上薑、椒、鹽、豉等調味料煮熟,然後曬幹。生食,在漢代又稱為“膾”。膾法常用於食魚,將其切成細絲,吃法類於今天的生魚片。蔬菜的製作與肉類相似。可以說除炒法外,中華傳統烹飪方法在秦漢時期都已出現。需要提及的是豆腐的發明。相傳豆腐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但證據不是很充分。而河南新密打虎亭漢墓出土的畫像石豆腐製作作坊圖,則證明漢代已經能夠生產豆腐和豆製品。

飲食習俗

因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的差別,兩漢時期社會各階層的餐製及飲食水平有很大不同。兩漢人每日二餐或三餐。晁錯說,“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可見當時社會通行的餐製仍是每日兩餐,在早、晚進食。但上層社會並不受一日兩餐之限,如淮南厲王獲罪徙蜀,文帝下令各地仍然給其諸侯王待遇,每日“三食”。隨著糧食產量的提高,人們口糧標準也有所提高,兩餐製漸向三餐製過渡。東漢鄭玄說過,“一日之中三時食,朝、夕、日中時”,就是中午也要吃飯了。

宴飲活動是兩漢時期飲食文化的重要現象,它涉及到節日、婚禮、生子、親友來訪、送行、治喪等社會生活諸多方麵,並成為聯結人際關係的重要紐帶。不管宮廷還是民間的宴飲活動都要遵循一些禮製和習俗。在宴會上主人和客人的坐位有一定的排列順序。如果隻有一個來賓,主人與客人對坐。家宴中亦是夫妻對坐。如果客人較多,通常時主人居中,賓客分兩列就坐。賓客的位次有尊卑之分,大致來說,堂上的坐位或單列的位置是上坐,堂下的位置是下坐,坐位東向是尊坐,北向是卑坐。

酒是宴會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人們常常借酒助興;當時人飲酒十分豪爽,喜歡一飲而盡。因為飲酒是對主人或賓客尊敬的象征,因此在宴會上喝醉是普遍的情形。敬酒祝壽在漢代稱“為壽”,不限於晚輩對長輩,參加宴會的主人和客人彼此均可“為壽”。為壽語除祝對方長壽外,多涉及稱讚對方的品德和能力。宴飲中還經常有一些娛樂活動,除去歌女舞伎的表演外,也有宴會參與者的即興歌舞,主要表現在宴會高潮時出現的“以舞相屬”,即主人先行起舞,舞罷,再“屬”(囑咐)一位來賓起舞;客人舞罷,再以舞屬另一位來賓,如此循環。所有來賓都要參與舞蹈,不舞或舞姿不符合規範的,都是對他人的失禮行為。有一點可以特別提出,當時女性可以在公開場合中同男性一同宴飲,也可應邀去他人家中與男子宴飲。這在中國社會走向保守、禮俗森嚴以後,的確是不可想象的,卻能真切反映出秦漢社會不同於其他時代的顯著特色。

需要指出,兩漢時的諸多飲食習俗,更多的是上層社會的特權,廣大民眾基本與之無緣。當百姓處於低水平飲食狀態而達官貴人在盡享人間美味時,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是百姓所渴望的。上層社會創造了古代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但這並不能表明普通百姓也衣食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