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道教的創立(2 / 2)

《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

《太平經》是流傳至今最早的道教經典,大致成書於東漢中期。《太平經》提出了兩個神學係統。一是天地陰陽係統,天意體現於陰陽五行。人應當敬天順天,而不應當逆天違天。人間政治清明則天地喜,陰陽順暢;人間政治昏亂則天地怒,陰陽失調。並根據天道惡殺好生的道理,提出治理國家應當崇尚德治,反對刑法之治。顯然,作為道教經典之作,《太平經》中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識。二是神仙係統,以示區別於其他傳統信仰。這個神仙係統(由高向低依次是神人、真人、仙人、道人、聖人、賢人),如同銜接天地的階梯,最低兩級是人間的最高層次,此上就是超出人間、高聳的神仙世界。人各有天命,但隻要修道向上,就可在命運允許的範圍內得到最好的結果。修道的原則,就是養生養性和積德行善。《太平經》提出“天下太平”的社會理想,也足以引起亂世民眾的共鳴。作為道教理論的開端,《太平經》內以煉養長生,外以治國濟世,奠定了後來道教的發展路線。作為道家主要支派丹鼎派,其理論經典——《周易參同契》,也是誕生於東漢時期。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道教煉丹專著。此書借《周易》爻象立論,強調煉製丹藥時應將《周易》、黃老、爐火三者相摻合,因而得名。其承繼神仙不老之說,故講求煉丹服藥,修道成仙。其中某些理論和實踐,對於中國古代化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五鬥米道”與“太平道”

東漢中後期,符派道教大大發展,並出現了一些擁有眾多信徒的教團組織,最著名的道教團體是“五鬥米道”和“太平道”。“五鬥米道”的創始人張道陵和“太平道”的教主張角,都利用符水為人治病,禳災去禍,讓他們叩頭思過。特別是張道陵,他專門設立靜宅作為病人思過處所,並讓他們學習《老子》,信徒眾多;他又建二十四治(各地的傳教中心),立祭酒(傳教的首領)分別統領教眾。張道陵死後,他的子孫傳其道法,特別是其孫張魯,大力宣揚其教,設置義舍,救濟和吸引流民,用宗教推行教化,淳化風氣,使五鬥米道在巴蜀、漢中一帶的影響不斷擴大。“太平道”早期以宗教活動為主,擴大隊伍,後來又為武裝起義做準備。張角派遣弟子到各地去傳教,“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宣傳,十餘年間,徒眾多達數十萬人。他把徒眾按軍事編製分為36方,大方1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渠帥領導,但又統歸自己指揮。以民間秘密宗教信仰來宣傳、鼓動和組織、聯絡民眾,是黃巾起義的顯著特點。隨著起義的失敗,“太平道”為統治者所禁止,教眾或被剿殺,或被改編為軍隊,或改歸其他教派。

張魯政權歸順曹操,“五鬥米道”並沒有隨之而消亡,而是取得合法地位,得以公開傳播。魏晉時期,“五鬥米道”隨移民北遷而傳往北方地區,成為後世道教的正統,廣為流布。南北朝時期,經過“整理”,道教終於成為全國性宗教。張道陵的後裔世代居住在今江西龍虎山,成為龍虎山正一派的“張天師”世家,累世備受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