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道教的創立(1 / 2)

道教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生土長的宗教,興起於有神論高漲、鬼神觀念籠罩的漢朝。但作為一種宗教信仰,道教是多源頭、多渠道逐漸彙合的結果,可謂源遠流長:其孕育於先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自然崇拜及巫術,是道教的基礎;曆經戰國、秦漢,吸收當時彌漫社會且被廣為信服的得道升仙之說,使之成為道教的信仰核心;至東漢末期,道教教團的產生和道教理論經典的確立,則標誌著道教的創立。

道教丹鼎派,更多的是關心少數上層貴族,與一般民眾無緣,也沒有形成以廣大普通民眾為基本信仰群體的道教教團組織。處在艱難困苦之中的民眾,更多的是渴求解除窮困、疾病、災異、戰禍等所帶來的痛苦。由民間巫術發展來的符派道教,其主要活動是符水治病,宣揚積德行善;又提倡教內互相扶助,救窮濟困。其教義與活動,與普通民眾的精神信仰和實際需求正相吻合,因而能夠廣泛傳播,迅速發展。

神仙信仰與方士方術

中國早期社會,盛行對天地、日月、山川等自然事物的崇拜,並將其意化為眾多的“神”。羽化成仙、騎龍升天等等道家觀念或信仰,都是由神仙學說轉化而來的;而道教的尊神,也脫胎於既有的神靈,如玉皇大帝是源於“天帝”;甚至民間信仰的神靈,如門神、灶神等,後來也逐漸成為道、俗共祭的對象。與一般生活於冥冥之中的鬼神相比,神仙形如常人,卻長生不死,又逍遙自在,神通廣大。神仙信仰的流傳,促使以傳播成仙為主旨的方士數量激增;而尋求仙境、仙道、仙人、仙藥的活動範圍擴大,也更進一步推動強化、宣傳了神仙信仰。特別是秦始皇與漢武帝,迷信神仙,渴望長生不老,支持、鼓勵方士活動,以至於“方士言神祠者彌眾”。神仙崇拜之風,已成為兩漢社會的重要風俗。而與降神、祈雨、治病等相關的巫術及鬼神祭祀,還普遍為一般民眾所接受。與之相關所形成的符咒、齋醮、拜儀活動,也為道教符派所承襲。

先秦道家與兩漢黃老道

先秦道家,如老子、莊子,並不講煉丹和符,也不追求肉體的長生不老或羽化成仙;而其著作,如《老子》、《莊子》

等,也不是道教的經典。但老莊一派推崇超乎想象的宇宙最高法則—“道”,宣揚清靜無為,脫俗超凡,又極重養生健體。道教正是借助、發揮、膨脹了這些想法,使“道”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把離俗傾向推向出世境地,又將養生論發展為長生論,從而形成道教的理論體係。但道家與道教畢竟不同,兩者之間更多的是不即不離的關係。後來的道教推崇道家老子,自然也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神化,奉為本教教主和尊神,從而有“太上老君”等稱號。吸收道家、法家等諸家思想而出現的“黃老思想”,在漢初居於統治思想的地位,日漸深入民心。武帝“罷黜百家”,但黃老思想並未因此而衰落,而是與當時盛行的神仙學相結合,黃老道因之而產生,以至於言神仙者均托名黃帝。武帝迷戀於方士之說,崇信黃帝事跡,曾坦言:“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屐耳!”至東漢,人們在崇信黃帝之時,對老子的尊崇也日甚一日,以至於桓帝親自拜祀老子。黃老道作為承繼神仙道而興起的道派,無疑是道教產生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