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外戚擅權與宦官專政(1 / 2)

兩漢之時,每當冊立皇後或是太後臨朝之際,其姻戚多受賞封爵,有的還被委以重任;而皇帝駕崩或是新君即位之時,外戚多參與輔政,執掌大權。但兩漢時代,此中也有不盡相同之處:西漢外戚秉政,多涉及權力如何交接的問題;東漢則是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為權力而展開爭奪與廝殺。自和帝起,皇帝多年幼即位,外戚集團借易於接近皇帝之機,利用皇帝的軟弱可欺,掌握朝中大權。宦官則利用皇帝逐漸成年,亟欲擺脫外戚而親政的心理,合謀鏟除外戚勢力,取而代之。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數番輪流執政,殘酷爭奪,危害無窮。

外戚秉政

東漢的外戚秉政,始於和帝時期的竇氏,中經安帝時期的鄧氏、閻氏,到桓帝時期的梁氏而至於頂峰。順帝死後,梁太後抱著2歲的兒子登基,是為衝帝。衝帝在位不及1年便死去。為了繼續掌握朝政大權,梁太後與梁冀密謀,從皇族中選定一個年僅8歲的孩子為傀儡,是為質帝。質帝初立,不滿梁冀驕橫,稱他為“跋扈將軍”,竟然被梁冀毒殺。接著,太後和梁冀又選立15歲的劉誌即位,是為桓帝。梁冀為大將軍平尚書事,把握朝政近20年,恣意妄為,違法亂紀。當時百官升遷,都要到梁冀門下謝恩,接受他的種種要求,然後才到尚書機關報到。正直不阿的官員,往往被梁冀陷害乃至殺戮。四方進獻奇珍異寶,都要將等次最優良的送到梁冀宅中。他還大興土木,營造第舍,廣開園囿,采土築山,修建林苑,如同皇家園林一般。梁氏一門中,有7人被封侯,3人為皇後,6人為貴人,2人為大將軍,其餘擔任卿、將、尹、校者57人。梁冀權傾內外,百官側目,莫敢違命。

宦官曆史

宦官是由閹人發展而來的。閹人不是中國的首創。美國記者約翰遜·根寶曾介紹某些非洲黑人部落有一種古老的習俗,即割去別的男性的生殖器贈給心愛的女子,以作為熱烈和忠貞不渝的愛情信物。日本學者寺尾善雄在《宦官物語》一書中說到古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都有閹人,而且其活躍程度不亞於當時的中國。就是在今天的印度也還有數量達百萬之巨的閹人。但是閹人獲得雙重身份而成為宦官,即一方麵是最高封建統治者個人及家族的奴隸,另一方麵又有政府官員式的職務,並且成為一支有組織的社會政治力量而延續數千年,卻隻有中國才有。

宦官是指經過閹割,失去正常性能力後進入皇宮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官員。史書上對宦官稱謂很多,如“閹宦”、“中官”,“太監”、“內臣”,尊之稱為“公公”,貶之稱為“宦孽”等。中國的宦官製度產生可以追溯到父係氏族社會時期。在父係氏族時期,部落首長和奴隸主死後,要將財產、權力傳承給自己的後代,他必須保證自己後代血統的純正,閹割身邊的男性家奴就是一個重要手段。曆代帝王使用宦官,最基本的考慮也是如此。《周禮》中對帶有各種職銜的宦官的人數、職掌已有明確記載。這時宦官隻是家臣的一部分,人數不多,主要擔負看守宮門、傳達命令、侍奉起居等雜役,地位低賤。到了封建社會,帝王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加強對官員的控製,在正常國家政治體製之外尋找可供利用的力量。侍奉君側的宦官沒有正式的官職,屬於皇帝個人財產,可以隨意處置,所以他們容易得到君王的寵信,能對君王施加某些影響,甚至參與政治。正因為這樣,宦官製度與以皇帝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有密切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