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宦官專權
東漢初建,光武帝就令宦官擔任皇宮中原先由士人擔任的官職,以便能夠直接控製,隨心指使。因數量有限,且控製有力,宦官並沒有造成什麼危害。自明帝時情況發生變化,先是宦官的數量增加,後又頻頻參與政治權力爭奪,成為皇帝極力拉攏的對象和得力助手。宦官集團雖然與外戚集團有短暫的共同秉政的情形,但更多的是二者勢不兩立,有我無你的廝殺。
在掃除外戚竇氏的鬥爭中,宦官鄭眾出謀出力,永元十四年(102),和帝封其為侯,參與朝政。這是宦官封侯參政,成為貴族的開始。安帝、桓帝都曾借助宦官勢力鏟除外戚鄧氏、梁氏,對宦官言聽計從,信用異常。建寧元年(168),宦官曹節等搶先動手,利用以往對禁軍的控製,誅殺外戚竇武勢力,收捕其宗親、賓客、姻屬等,並將其門生故吏免官禁錮。自此之後,宦官把持朝政,橫行天下。靈帝甚至公開說:“張常侍(張讓)是我公,趙常侍(趙忠)是我母。”一時之間,“宦官得誌,無所憚畏”。他們借機興起第二次黨錮之禍。當權的宦官,大興土木,聚斂錢財,誣害忠良,使桓帝以來的政局更為黑暗。而他們的奴仆和在地方上的親戚往往也仗勢貪殘暴斂,加害百姓。
袁紹誅殺宦官
中平六年(189),靈帝去世,何太後臨朝,太後兄大將軍何進秉政。他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滅宦官集團,但是太後不答應,所以遲遲沒有動手。最後何進采納袁紹的建議,私自召西北地區的重要軍事將領董卓帶兵進京,作為武力依靠,以脅迫太後誅滅宦官集團。但是何進寡謀少斷,遲疑未決。宦官勢力戰戰兢兢,決定殊死一博。張讓等十餘人在何進入宮之際,斬殺何進。司隸校尉袁紹率兵進宮,收捕宦官,無論老少統統處死,甚至是包括那些沒有胡須的人。宦官張讓等投河而死。宦官勢力從此被清除。
東漢時期,皇權的旁落直接導致了外戚擅權與宦官專政,而這又是釀成東漢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黃巾起義,衝垮了東漢的統治,東漢政府有名無實;而宦官勢力的囂張,又加劇了東漢王朝的衰亡。袁紹雖盡殺宦官,但已無力回天,漢王朝的統治很快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