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馬王堆漢墓(2 / 3)

“T”形帛畫

馬王堆1號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目前已知畫麵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性最強的漢代彩繪帛畫。帛畫呈“T”字形,可能是旌幡之類的物品,可以懸掛,死者出殯時置於行列前麵,入葬後則平覆在棺上。帛畫自上而下分成三部分,分別繪出表示天上、人間和地下的各個景象。下部是地下情景,即所謂的“黃泉”:圖麵繪有站立於紅鱗青色巨魚之上的裸體力士,他雙手用力上托可能象征大地的平板;其左右各有雙蛇盤繞,再外各有一隻大龜,龜背上站立有貓頭鷹。這是表現黑暗的地下世界,與古代傳說的大地是由一些奇異生靈頂著相吻合。中部是模擬的人間情景:在穿壁的雙龍體上,是一個下臥雙豹的白色平台,一位服飾華麗的老婦人拄杖徐行,身後有3位拱手侍立的婢女;在婦人前麵,有兩位拱手跪迎的男子。畫麵中的老婦人,多認為是侯夫人;畫麵的男子應是天國使者,前來引導墓主人升天。上部描繪天上景象:由應龍和雙豹守衛的天門—閶闔門已經打開,恭候老婦人的到來。最上麵繪有日、月、升龍、蛇身神人等靈異圖像。在左側的彎月之下,一女子騰空飛翔,或認為是死者靈魂升仙的圖像。馬王堆3號墓也出土了類似1號墓引魂升天的帛畫1幅,隻是由於墓主人身份的不同而略有差異。這兩幅“引魂升天”的帛畫,布局對稱,色彩絢麗,線條流暢,描繪精細,想象獨特:畫天上以示死者的終身歸宿,畫人間以示死者生前的榮華富貴。在生產力和科學水平相對低下的時代,人們對超自然力量的信奉,遠遠不是後人所能想象的。渴望靈魂的不滅,追求死後的升天,是戰國已降彌漫上層社會的主流思想,也是人們心中最美好、最神聖的向往。

簡帛古書

馬王堆漢墓的簡帛古書,均出土於3號墓,似可窺見墓主人的勤奮與博學。西漢時,雖然紙張已經發明,但並沒有廣泛用於書寫。當時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是簡牘和縑帛。竹簡和木牘具有來源廣泛、製作簡便的優點,普遍為當時社會所接受,但太過笨重,不易收藏和攜帶。縑帛作為書寫材料,易於著墨,折疊自如,但昂貴的成本並非一般人所能承荷,故多流行於上層貴族官僚社會之中。簡帛古書的出土、整理及研究,不僅可以彌補先秦、秦漢傳世文獻數量有限的缺陷,也可以加深人們對古代社會思想、觀念、學術、日常生活等方麵的認識。所謂簡帛古書,主要是指作為典籍的“書”(古書);至於作為檔案之類的文書,如通常所見的屯戍遺簡—居延漢簡、敦煌漢簡等,除去其中罕見的關於古書的隻言片語外,大多不是古書。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簡帛古書,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古文獻大發現之一。這些簡帛古書,近30種,一共12萬餘字,內容涉及天文、氣象、陰陽五行、病方、佚籍等,包羅萬象,為曆史所僅見。帛書上或有朱絲欄劃分行格,墨書,字體有篆、隸兩種,總體反映了由篆至隸的演變階段的文字特征。如此眾多的簡帛古書,如何進行科學分類至關重要。學者依據此前出土的簡帛古書及馬王堆帛書,參照漢代的圖書分類法,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七分法:一是六藝類,主要講道德修養和技能訓練;二是史書類,主要源自於古代的檔案及曆史記載;三是諸子類,主要是先秦以來的諸子百家的著作;四是詩賦類,主要是歌詩辭賦;五是兵書類,主要是兵學謀略及戰術之書;六是數術類,主要是天文曆算、卜筮占相之書;七是方技類,多涉及醫學養生等書。其中,諸子類與方術類(古人多將數術與方技合稱為“方術”),無論是學術價值,還是出土數量,都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