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馬王堆漢墓(1 / 3)

研究先秦及秦漢史,由於文獻記載有限,地下出土文物顯得彌足珍貴,意義和價值尤為重大。但在研究過程中,既不能因出土資料與文獻存異或相悖,就盲目斷定是非;也不能憑借有限的地下材料輕下結論,以偏概全。如何把握這個“度”,並非易事。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慧眼獨具,提出“二重證據法”,並切實用於古史研究,成就非凡。1971年,在全國各地“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群眾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之時,馬王堆旁的一所部隊醫院準備在兩座大土塚下修建地下病房。神秘的馬王堆漢墓,由此被偶然發現。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墓地,位於湖南長沙市東郊,於1972~1974年相繼進行發掘。依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可以確知:2號墓墓主是利蒼,惠帝二年(前193)受封侯,死於呂後時期;1號墓墓主是利蒼的夫人,死於文帝時期;3號墓墓主,目前還有爭議,多傾向於是利蒼之子。墓中隨葬品眾多,除絲織品、漆器、樂器等之外,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簡牘和帛書帛畫等珍貴文物。

神秘女屍

發掘馬王堆1號墓時,考古人員發現其墓葬規模宏大。其中,棺槨共有5層,最外麵為槨,裏麵的4層套棺內壁均髹朱漆,外壁有不同的裝飾和花紋。最外層為黑漆素棺。第二層為黑地彩繪棺,上麵彩繪神秘的雲氣紋,其間穿插許多神怪、禽獸的圖像。第三層為朱地彩繪棺,彩繪有龍、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圖像。內棺為直接殮屍之棺,內髹朱漆,外髹黑漆,並飾有絨圈錦和羽毛貼花絹,棺蓋上覆蓋“T”型帛畫。打開棺蓋之時,所有現場人員都驚訝異常。整個棺內,裝滿鮮豔如新的錦繡衣衾。揭去最上麵的兩層錦袍,發現了一個用絲帶捆了9道的長形絲綢包裹。用手觸摸,包裹卷輕微顫動。工作人員曆盡千辛萬苦,將衣物慢慢揭開之後,才發現裏麵是一具容貌如生的女屍。女屍浸泡在紅棕色棺液中,身長1.54米,約50餘歲。遺體曆經2000多年,並未腐朽,其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好,毛發尚在,手指、腳趾的紋路清晰,肌肉還有彈性。經解剖檢驗,其外形、內髒均保存完整,各種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也都保存較好。這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十分罕見,一時間世界為之震驚。而古人保存屍體、防腐的技術,很快也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經研究證實,防腐的首要條件是深埋和密封。由於深埋,隔絕了空氣和腐敗菌侵入墓室,使墓室內不受地麵氣候變化的影響,形成恒溫環境。馬王堆1號墓用白膏泥密封,而它又是滲水性極低、密封性能非常好的高嶺土,從而使墓室形成了一個不滲水、不透氣的密封空間,抑製細菌的生存。而古代嚴格的喪葬禮儀,也有利於屍體的保存。古代貴族死後,要用香湯鬯酒浴屍,隨後給死者穿上19套衣服,外用衾被包裹,用9道綢帶緊緊捆紮,稱之為“絞衾”;然後按等級裝殮入多層漆棺內。這些葬儀及措施,實際上具有消毒殺菌、防止腐蝕等作用。至於絳紅色棺液,主要是屍體最初的失解水、入棺的香湯鬯酒等,也具有一定的抑菌、殺菌效果,對於抑製屍體腐敗、保持屍體完整的外形和潤澤的皮膚等方麵有著特定的作用。正是由於以上多重條件,形成墓室或棺內恒溫、恒濕、缺氧、無菌的地下環境,從而創造了漢代屍體防腐的奇跡。直到今天,關於古人保存屍體的技術,還有很多仍然是未解之謎。

侍死如生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中國人是最為死者操心的民族。姑且不論其褒貶是非,這句話的確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生前,死者享受人間的榮華;死後,也要富貴於冥間。“侍死如生”的觀念,久久印刻於古人心中;而墓葬隨葬品的豐富與多樣,正可為最好的明證。馬王堆漢墓的隨葬品,多與日常生活相關,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製作精美。大致而言,馬王堆漢墓的隨葬品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奇麗的絲織品。古代中國有“繅絲之國”的美稱,而漢代又是絲織繁榮的時代。馬王堆1號墓及3號墓出土的大量絹、紗、綺、錦等絲織品,以美麗的花紋、柔軟的質地、閃耀的光澤、華貴的氣質而聞名於世。這些絲織品,多是過去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如“起絨錦”、“素紗衣”等。二是精美的漆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品種眾多,造型優美,光澤照人。這些漆器,或是盛放食物的鼎、盤、盆、盒,或是酒器中的壺、鈁、耳杯、卮杯,或是盥洗使用的盆、沐盤,或是盛放梳理、化妝用具的多子盒、漆奩等。三是食用的佳肴。1號墓發掘出多種殘存食物,如稻、粟、豆、麥等,或存放於陶器、漆器,或放在竹筒、麻布口袋,其中還有已經烹飪好的菜肴。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瓜果,如甜瓜、棗、楊梅、桃等;也有一些畜禽類,如豬、牛、鴨等。更有趣的是,陶器裏竟還存放有各種調味品及酒類。四是陰間的侍從。在人間,墓主人習慣於被侍奉伺候的生活;在陰間,依然遣役使用大量的仆人。墓中出土的樂俑,雕刻精密,栩栩各異,儀態萬千:或撫琴,或擊節,或翩翩欲舞,或長袖飄飄。生命是短暫的,而死亡卻是永恒的。當古人比照現實,為自己營造未來長眠之地時,顯現的仍是對生的眷戀和對冥間幸福的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