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騎兵時代的來臨(1 / 2)

戰國後期至漢代,是軍隊陸戰兵種構成發生曆史性變革的時代,以車兵、步兵為主體的兵種構成逐漸被以騎兵、步兵為主體的兵種構成所取代,騎兵成為軍隊中的主要突擊力量。從根本而言,這種變化的產生是由所麵臨的軍事問題決定的。周邊諸民族,特別是北方匈奴,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政府為了對付匈奴,開始創建騎兵部隊;而騎兵時代的來臨,則始於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

匈奴軍隊,以騎兵為主。他們的騎兵戰術靈活多變,快速機動,來如疾風,退若潮水。更為主要的是,匈奴強調以突擊方式主動進攻,取勝則連續突擊,力求全殲;遇敗則迅速撤退,決不戀戰。這種高度的機動性和爆發力,使得習慣在中原作戰的漢朝軍隊防不勝防,很是被動。所以,為了鞏固邊疆穩定和多民族大一統局麵,國防戰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漢、匈戰爭時期,國防戰略更是始終處於中心位置。漢王朝為此采取了諸多應對措施。

募兵與馬政

募兵與馬政,是漢代整飭軍備的重要措施,列入國防戰略。西漢初,延續秦以來的以郡縣征兵製為主體的兵役製度,即每個男子如果到了規定的年齡,都要傅籍,就是在政府登記作為一個壯丁。在征兵的範圍內,服役期為兩年。當時常備軍極少,每有戰事,皇帝下詔令各地郡國軍隊應征,集結於指定地點,經過編組後出征。作戰規模一旦超出應征軍隊的承受力,隻能采取臨戰時募兵的補充方式。漢、匈戰爭激烈進行之時,募兵製是郡縣征兵製的主要補充方式。當時,失去土地、背井離鄉的大批無業遊民或失業貧民,是主要的募征兵源。因為國家對應募人員給予豐厚的物質賞賜,極大刺激兵源的不斷增加和士兵戰鬥力的增強。

馬政的推行,則是建立強大騎兵軍隊的根本。一方麵,統治者高度重視戰馬的飼養和繁殖,設立專門的“馬苑”,並對之進行嚴密防護;另一方麵,政府鼓勵民間養馬,嚴禁良馬出境,以防為敵人所用。至武帝即位之初,馬政已大有成效,“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武帝甚至不惜出動大量兵力,征討大宛,尋求品種優良的“汗血馬”,以改良馬種。這些正是漢朝騎兵部隊得以組建,並取得對匈奴作戰勝利的前提。

騎兵戰術

漢、匈爭戰期間,雙方以強大的騎兵兵團相互搏擊,騎兵戰術得以充分發揮。傑出的年輕將領衛青、霍去病所創立的騎兵軍團戰術,更是完全突破先秦兵法中舊有的適應農耕民族的作戰方法的窠臼,以快速出擊和迅速反應為特點,開創了騎兵戰的新天地。原來的戰車,更多的成為安營紮陣的屏障。衛青與匈奴激戰,曾以武鋼車圍成圓陣防禦匈奴的進攻,決戰時則令精銳騎兵縱橫衝殺,騎兵已成為軍隊決定勝負的核心力量。漢、匈戰爭,主要是在先秦兵書所說的騎兵“死亡之地”—長城以北的荒原大漠和高山林地進行。在此地作戰,騎兵難以辨別方向,而糧草、馬匹的供應也無以為繼,威脅騎兵隊伍的生死。衛、霍兩位將領,信用熟悉地形的邊民和降漢的匈奴人作向導;又有武帝不遺餘力的充足糧草及馬匹的隨軍供給,後勤有了保障,才使大量騎兵跨越沙漠作戰成為可能。這無疑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