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民實邊
徙民實邊,就是從內地遷移民戶到塞下邊疆地區開墾屯田,秦始皇時已經開始實行。在漢代,徙民實邊成為鞏固國防的一項重大國策。漢政府選擇邊地要害之處,建立城邑屋舍,修築完善的城防工事,並以優厚的待遇鼓勵內地居民遷居。遷徙之民按照軍事編製管理,由當地駐軍官員進行軍事訓練,他們居則為民,戰則為兵。西漢時期,西北地區是移民實邊的重點,這與漢政府以匈奴為主要對手的國防戰略密切相關。隨著對匈奴戰爭的節節勝利,移民活動大規模展開。收複河套地區後,武帝募民十多萬,徙居新設的朔方郡;漠北戰役後,又將關東貧民72萬餘人遷徙至隴西、上郡等地。兩漢移民實邊的總數約有120萬以上,他們把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帶到邊塞,加速了邊地的開發和民族的融合。
修繕長城
長城的修建,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代,大規模修築長城前後有兩次:一次是秦始皇時期,一次是漢武帝時期。漢代長城的修築,與對匈奴作戰同步進行,並依戰線的推移而逐步擴展,一方麵是在秦長城的基礎上,加以整修、加固,另一方麵是河西地區修築新長城。與之同時,進一步完善長城防禦體係,增設邊城(邊防軍屯戍之地,也是邊郡長官的治所所在地,位於長城之內)、鄣塞(形同後代的邊防哨所,介於長城和邊城之間)、烽火台等設施,使得長安以西至西域地區的交通暢通無阻,也使得中西使節商旅往來的人身安全得以保障。嚴格的邊境關卡出入製度及以郵、置為主體的信息傳遞製度,不僅能強化漢王朝的邊防沿線管理,也大大溝通了中央與邊地的聯係,使得漢政府的政令措施能夠及時、有效地下達、施行於各地。長城的修繕和輔助設施的完備,由此構成漢王朝堅實的邊防係統。從另一角度看來,長城的修建,體現了漢王朝雖能傾全國之力擊敗匈奴,卻無法支持對北邊地區的長期征伐。它的修建,更多的是一種戰略防禦措施,漢軍進可以將之作為前進基地,守則可以作為防禦前沿,有效遏製快速機動的匈奴騎兵。
西漢政府采取諸多有效措施,構築了立體的北邊防禦係統。它以對匈奴作戰為契機,以募兵和馬政為前提,組建大規模的騎兵兵團,並在征戰中創造發展騎兵戰術,從而推動騎兵時代的真正來臨;為了鞏固戰略成果,強化多民族大一統的局麵,又以徙民實邊、開墾屯田為政策的核心,解決邊疆地區駐軍的糧食給養問題,從根本上保障邊境安全;長城防禦體係的建立,則進一步強化漢軍對匈奴作戰的主動權,從而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