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樂舞與雅樂舞
兩漢的舞蹈藝術,既有纖巧精致的楚舞風格神韻,又吸收先秦舞蹈遺產中的古樸意味,也將周邊相鄰民族、國家和內地的角百戲、幻術、雜技和舞蹈彙集而熔融為一體。籠統而言,漢代的舞蹈可分為俗樂舞和雅樂舞。俗樂舞主要流行於民間,它通過樂府采風又有登上大雅之堂的可能。俗樂舞流傳至宮廷,被稱為雜舞,或散樂,它經常作為百戲的組成部分而出現。漢代的百戲,實際是在綜合舞蹈、雜技、幻術、滑稽表演、音樂演奏、演唱等多種民間技藝形式基礎上而日漸興盛的。兩漢時期,俗樂舞雖然興盛,但文獻記載極為有限;與俗樂舞相關的漢畫像磚、畫像石的陸續出土,既可與文獻記載相印證,也可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畫像磚石所表現的俗樂舞有:以衣袖為特征的“長袖舞”,以執舞具或樂器為特征的“盤鼓舞”,頭戴麵具、身穿假形的“魚龍漫延舞”等。百官顯貴宴飲時除了自娛舞蹈外,還有偏重逗樂表演的舞蹈。雅樂舞通常是祭祀宗廟、祖先和舉行大典時所表演的舞蹈,多為刻板僵化的祭禮儀式,缺乏生機活力;惟高祖所撰的《大風歌》,曾被專門用來祭祀高祖,與眾不同。俗樂舞的摻入,也曾使部分雅樂舞一時呈現新麵貌。
■舞人趙飛燕
漢代女樂興盛,宮廷、豪富之家及民間,具有一定水平的舞人樂伎數量不少。史書所見的傑出舞人,幾乎全是受最高統治者賞識的人,如武帝時的李夫人、成帝皇後趙飛燕等。李夫人出身“故倡”之家,其兄延年擅長歌舞,精通音律。一次,延年以歌舞侍奉武帝,唱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若有所悟,慨歎世間難覓此人。旁邊有人示意,“佳人”就是延年的妹妹。武帝召見李夫人,果然“妙麗善舞”。自是,武帝對之寵愛異常。但漢代最著名的舞人,莫過於趙飛燕。她出身寒微,曾流落長安街頭,以打草鞋為生,後又學習歌舞技藝,成為一位公主的家伎。趙飛燕腰肢纖細靈巧,舞姿有異乎尋常的輕盈飄逸之美,如鴻似燕,因而得名。相傳一次飛燕在太掖池中高榭上表演《歸風》之舞,成帝擊節觀賞,馮無方吹笙伴奏。舞興正濃時,大風驟起,飛燕迎風揚袖飄舞而起,似乘風飛去。成帝急忙讓馮無方拉住飛燕,風停舞罷,裙子拉出皺折,更顯得華彩美麗,有皺褶的“留仙裙”由此而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