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這兩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漢代出現精彩紛呈的局麵。宮廷中的歌舞相對莊重優雅,民間流行的則平易親切。又有雅俗共賞的舞蹈和音樂,在上下層都受到喜愛。

■相和歌與鼓吹樂

漢代樂府歌辭中的俗樂,以相和歌與鼓吹樂最為主要,它們的興盛,正是先秦時代金石之樂衰落的結果。相和歌源於北方民間,本為“徙歌”,即清唱的歌曲,沒有人伴奏或他人應和。“徒歌”配上管弦伴奏,由歌者拿著一種叫“節”的樂器打節拍,就成為加工完美更加動聽的相和歌。其命名,乃是取“絲竹更相和”之意。用來伴奏的樂器,除歌者所執“節”外,常用的還有笙、笛、築、箏、琴、瑟、琵琶等。相和歌使用這些絲竹樂器伴奏,聲音清越悅耳,悠揚動聽。當時又有相和大曲,多是將采風而來的相和歌進行譜曲、配樂,形成包括歌、舞和器樂的大型歌舞曲。因為相和歌源自民間,故也包含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傳作,如流傳於世的朝鮮族作品《箜篌引》等。相和歌之外,民間歌曲的另一種發展途徑是鼓吹樂,即以打擊樂器與鼓吹樂器為主,有時也配有歌唱的樂種。實際上,早在先秦時期,鼓吹樂在少數民族中大概就已經頗具規模,至漢代又有很大發展。鼓吹樂的打擊樂器以鼓最為主要,另外還有(小鼓);吹奏樂器包括簫(今排簫)、笛、笳、角等。兩千多年來,鼓吹樂不僅為宮廷儀式音樂所采用,而且在全國各地民間音樂中也逐漸占據重要地位。現存各種鼓吹、吹打、管樂、鑼鼓等,可以說是由它繁衍發展而來的。

■琴藝發達

琴的曆史悠久。今人為了區別其他以琴指稱的樂器,稱“琴”為七弦琴或古琴;但在古代,隻有單音詞“琴”。兩漢時代琴藝的發達,與當時博學儒雅之士的推崇密切相關。他們視“琴”為靈聖之物,鼓琴可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也可以移風易俗。東漢前期的學者桓譚曾說:“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古者聖賢玩琴以養心。”漢代琴曲常有故事情節,以標題展現內容和情感,並伴有歌唱。

琴藝的深入發展,使得兩漢時產生了一批著名的琴家,如司馬相如、桓譚、蔡邕父女等。司馬相如善寫賦,也長於鼓琴。據稱其琴聲悠揚,精妙傳神,打動卓文君,才有“當壚賣酒”的佳話。蔡邕博學多才,經史、辭賦、書法、琴藝,無所不精。他著名的琴曲創作有《遊春》、《淥水》、《幽居》、《坐愁》和《秋思》,即聞名於世的“蔡氏五弄”,直至唐朝還盛行不衰,李白、李賀等詩人還為此寫詩作文,可見其影響之大。他的女兒文姬也精通音律。《後漢書·列女傳》稱她“博學有才辯,有妙於音律”。相傳蔡邕曾在夜裏彈琴,弦斷,文姬說:是第二弦斷了。蔡邕以為她是偶然猜中,故意又弄斷一弦,她說:是第四弦斷了。判斷準確無誤,由此可見她琴藝造詣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