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鋪陳誇張為特色的大賦,成熟並興盛於漢代,為統治者所鍾愛。而主要來自民間的樂府詩,則往往能較為真切地反映社會生活,也是在兩漢興起的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漢賦
賦是介於散文和韻文之間的文體,出現於戰國後期,成熟並興盛於漢代。西漢初年,摹仿楚辭的騷體賦流行於文壇,代表作有賈誼《吊屈原賦》等。枚乘的《七發》,雖不以“賦”名篇,卻開創漢代大賦創作的先河。武帝對賦的喜愛及提倡,推動了創作者的不斷湧現;國家的興盛及統一,也為賦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賦自此空前興盛。當時最著名的賦家是司馬相如,代表作是《子虛賦》、《上林賦》。賦篇“潤色鴻業”,極力歌頌朝廷強盛和天子尊嚴,盛讚大一統國家的氣勢與聲威,末尾歸於“諷諫”。在形式上,結構宏偉,韻文、散文相間,辭采靡麗堂皇,場景雄偉壯觀,震撼人心。繼司馬相如之後,著名的賦家、賦作,有揚雄的《蜀都賦》,班固的《兩都賦》及張衡的《西京賦》、《東京賦》。大賦過於追求形式,過於鋪張揚厲,以至於“虛而無征”;表達方式上,多是采用主客答問和層層排比,以至於呆板少變,幾近僵化;文辭堆砌,又多用奇詞僻句,給人味同嚼蠟之感。至於“諷諫”,更多的被後人譏為“勸百諷一”,形同虛設。當大賦盛行時,抒情小賦也依然行世。東漢中期以後,抒情小賦逐漸成為創作的主流,代表作有班彪的《北征賦》、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及蔡邕的《述行賦》等。這些小賦,突破大賦的頌揚傳統和呆滯體式,多采用騷體,或抒情言誌,或借物寓言,風格清新明快,往往有較多的批判現實的內容。
■樂府民歌
樂府詩,是兩漢興起的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園地裏的一支奇葩。樂府最初可能設立於秦朝,本是政府的音樂機構。漢武帝時,出於製作禮樂的需要,改革並擴大樂府機構,令其譜製新聲、教習歌舞,以備祭祀之需;又派人大規模地采集各地“觀采風謠”,並為之配樂。這些製作和搜集配樂歌唱的曲辭,當時稱為“歌詩”,後被稱為樂府詩或樂府民歌。樂府詩主要來自民間,往往能較為真切地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民眾感情。樂府詩內容豐富,或表現百姓生活困難、無法生存,或反映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或揭露諷刺統治者的荒淫與腐敗,或表現愛情、婚姻與家庭。它的形式自由靈活,突破《詩經》以四言為主的格局,創造樂以五言為基幹,包括四言、七言、雜言的新的詩歌體裁,以包含更多的內容,更為自由地抒情敘事。它的語言質樸自然,生動活潑,不飾雕琢,富於生活氣息;
敘事真切,情景逼真,聞其聲,可想見其狀。漢代樂府詩歌中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北朝民歌《木蘭辭》聲譽最為顯赫,被世人稱之為“樂府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