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

五言詩在漢代以後成為中國詩歌的最主要的體裁之一。文人五言詩在西漢已經開始出現,到東漢初年以後,文人五言詩已經趨於成熟,並且出現創作騰湧的局麵。代表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藝術成就的是《古詩十九首》。它並非一時一人之作,大部分詩篇是東漢中前期的作品。主要內容,或是哀歎人生短促,該當及時行樂,如“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蕩滌放情誌,何為自結束”;或是抒發相思情,傷別之苦,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或是感慨個人遭際,向往功名利祿,像“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軻長苦辛”。它既不同於一般民俗歌謠,也不同於“詩騷傳統”影響下的文篇,而是以抒寫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懷、表現生命意識為主的創作。感情真摯而質樸,語言自然而文雅,故被劉勰譽為“五言之冠冕”,後人更評價為“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發至情”。

■建安文學

建安是東漢獻帝的一個年號。獻帝時代戰亂頻繁,民生凋敝,然在文學上卻頗有成就。這一時的詩歌,揚棄了有漢以來的鋪采摘文、義歸諷諫的注重功利的詩騷傳統,異化了東漢前中期文人追逐個人價值、沉湎於自我意識的非功利詩潮,輸注了樂府詩用現實主義手法反映現實社會的詩歌創造精神,熔鑄了憂患人生、憂患社會的雙重憂患意識,塑造了漢末詩歌神采飛揚,慷慨悲涼的時代風格。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建安七子”和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僅僅是建安文士中聲名最高者,他們是孔融、王粲、陳琳、徐、阮、應、劉楨。他們於當時的文體,無論是散文、辭賦,還是詩歌,各有所長,各有特色。

曹氏父子是建安時期的文學領袖。曹操的詩篇,質樸而豪邁,蒼涼慷慨,氣勢雄闊,有樂府詩的粗獷風格,反映了身處亂世的悲憤情懷,但又不失積極的奮鬥精神。《步出夏門行》中說道:“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用來抒發人生短暫,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曹丕之詩,多取材思婦遊子的離怨別愁,婉約纏綿,柔情嫵媚。曹植(字子建)的詩篇,尤其是後期詩作,成就更高。他緣情賦詩,以情緯文,抒情動人。前期詩作風格豪邁明快,後期沉鬱悲怨。其詩陰陽協和,剛柔相濟。剛則近於曹操的雄渾老勁,卻具有青春氣息;柔則類於曹丕的清麗婉約,但更重抒寫性情。神采斐然,音韻鏗鏘,文質相稱,流傳廣泛。據說,南朝謝靈運曾言:“天下才分十鬥,子建獨得八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