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問題與合法性和行祭禮有關。清初以來 ,清朝皇帝特別重視親自參加大型祭禮 ,但即使如此 ,他們也經常委派其他人代表他們前去行禮。根據儒家學說 ,統治者最重要的作為不是親自參加祭禮 ,而是決定什麼時候舉行祭禮。統治禮儀的核心是確定禮儀日曆的權力 ,所以 ,從象征意義上說 ,就是確定時間的權力。我們不是說這個概念不存在某些模糊性 ,不然我們無法解釋康熙皇帝何以避免委派他的父係親屬參加重大祭禮 ,也無法解釋他的兒子和孫子何以改變了這項政策。此外 ,禮儀的舉行不僅僅是象征性領域的事情 ,與現實當中的一些現象如天氣等也有密切關聯。儒家學說把旱災歸因於統治者無德 ,這迫使清朝統治者———他們不得不麵對華北周期性的旱災 ———求助於彭慕蘭所描述的 “法術 ”,即祈求龍王爺降雨。當悔過贖罪的祈雨儀式求不來雨時 ,最高統治者就難以與富麗奢華的主流意識形態 (即儒家思想 )保持一致了。實際上 ,鑒於他們的多元文化立場 ,保持一致性的問題甚至不會出現。
滿族統治者利用各種儀式在帝國境內不同種族的臣民中樹立統治形象的一些方式。宮廷把薩滿教視為祖先的傳統宗教 ,在整個清代的宮廷生活中一直舉行薩滿教的國家儀式和家庭儀式。薩滿教成了證明滿族人和愛新覺羅氏的合法性的傳奇故事之源泉。在宮廷資助薩滿教並試圖使薩滿教儀式永久化的時候 ,這種支持卻改變了薩滿教的傳統實踐 :18世紀以後 ,乾隆皇帝欽命編撰的薩滿教 “典禮 ”作為薩滿教實踐指南被分發給旗人。以宮廷禮儀為基礎的這部 “典禮 ”使一直以來處於變動和分散狀態的信仰體係實現了係統化和重新塑造。其他部族的圖騰被愛新覺羅氏的神祇所取代 ,“降神附體式 ”的薩滿被世襲的部族薩滿所代替。雖然薩滿教 “典禮 ”沒有完全實現薩滿教實踐的統一化和標準化 ,但它的曆史意義是不可否認的。
對藏傳佛教的支持和保護 (第七章還對此做了考察 )幫助清王朝把蒙古納入了帝國的版圖。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對藏傳佛教高僧的籠絡 ,與內亞地區的其他首領通過支持藏傳佛教以尋求統治合法性的努力是同時發生的。1720年清軍進入拉薩並成為該地區的主導力量後 ,“喇嘛 —保護者 ”關係發生了變化。在藏傳佛教滲透到蒙古社會並使之發生變化之時 ,轉世世係的出現和隨後不久神權政治在西藏的產生 ,促使乾隆皇帝重塑他在藏傳佛教世界的形象。皇帝被當做文殊菩薩的化身 ,達賴喇嘛被當做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二者互相競爭 ;世俗世界和宗教世界對身份的確認方式融入了內亞的統治語彙中。
第八章描述的皇室的私人禮儀 ,是皇家內外有別慣例的典型例證。這些慣例是皇帝在臣民中推廣的多種文化傳統的折中和融合。在宮裏舉行的既有漢族家庭常用的家庭禮儀 ,也有薩滿教和藏傳佛教禮儀。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試圖把友好的情誼與統治者需要的內外有別的祭禮協調起來。宮廷女性不得進入太廟或奉先殿,但她們可以在內廷的漢地佛教佛堂裏紀念心愛的親人。與此類似 ,統治者可以在自己私密的寢宮裏表達他們的個人感情而無須嚴格遵守公共祭祀場所的級別規定。
關於皇族和皇室的這項研究也涉及與清代的性質有關的一些更寬泛的問題。檔案材料顯示 ,清朝皇帝一直很重視他們本民族的文化認同 ,它與漢族臣民的文化認同是分離的。產生於近代民族主義之前的多民族中心論和文化至上論 ,在這些臣民而非征服者精英中流傳。
同樣 ,把清朝視為中國邁向近代國家的一個階段的觀點 ,是民族主義的奇思妙想 ,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米華健論證說 ,對18世紀乾隆皇帝的穆斯林妃子香妃的演繹是正在演變的中華認同的一個標誌 ,但它與曆史事實毫不相幹。與此相似 ,乾隆皇帝沒有把女兒下嫁給孔子後代 ,這非但不能駁倒反而強化了滿族皇帝的自我定位 :他們是以漢族皇帝為榜樣來塑造自己的君主形象的。
近來一些學術論文和著作的一個明確主題是 :清朝推動了中國多民族和多文化的融合 ,使中國發展成為現在的多民族國家。這一論斷也許是對的 ,但它是清朝出於各種不同目的而采取的政策和行動所造成的出人意料的結果。關於宮廷行政管理事務的檔案材料顯示 ,清朝皇帝奉行的是旨在擴大他們的個人權威和權力的政策。為解決如何統治一個多民族帝國的問題 ,清初諸帝的統治術遵循的是以前的非漢族朝代的路子。清朝的成功之處也許在於為包括中原和內亞地區在內的一個現代民族國家奠定了領土基礎,但這樣一個政治實體絕非清朝統治者的目標。
這項研究對清王朝的曆史意義做了另外一種解釋。本書認同以前的學者的觀點 :清王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王朝。清朝找到了解決宮廷政治中長期存在的困擾以前各朝代的許多問題的辦法。對皇族的演變過程和皇室內部的社會變遷曆史的追溯 ,有力地支持了如下的觀點 :清朝之所以成功 ,原因正在於它不是漢族王朝。清朝的政策在許多方麵恰恰與漢族統治王朝的政策相反。清朝統治者把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分別開來 ,依靠一套讓各個不同的群體互相監督的政策來進行統治。在更多地施惠於皇親國戚的時候 ,清朝皇帝也有辦法保證這些皇親國戚不對皇帝的權威提出挑戰。皇帝的姐妹和女兒出嫁後仍保留皇室成員身份 ;宮裏的後妃站在皇族一邊 ,而不是娘家一邊。傳統觀點認為慈禧是一個以漢人的方式篡奪皇位的皇後 ,這個觀點應該重新檢討。慈禧可以與清初的幾位強勢太後相提並論 ,她與恭親王和醇親王的聯合統治也許應該被視為帝王遺孀與亡夫的兄弟合作執政的滿族傳統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