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年,朱元璋采納了池州學正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注意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根據地。1358年,朱元璋設立營田司,以康茂才為營田使,在各地興修水利,預防旱澇,經營農田。又設立管理民兵萬戶府。選拔強壯農民且耕且戰,使土地得到了及時地開墾,保證了軍糧的供應,恢複和穩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增強了根據地的經濟實力。同時,朱元璋對地主階級的儒士及一些代表人物采取了優待的政策,李善長、汪廣洋、陶安、馮國用等人都被重用。1360年,朱元璋又征浙東名士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到建康。劉基,字伯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一度棄官隱居,後出任江浙行省都事,因反對朝廷招安方國珍而被革職。回鄉後組織地主武裝,鎮壓當地起義軍。劉基被朱元璋招致建康後,勸朱元璋脫離韓林兒大宋政權,獨樹一幟,並為其籌劃用兵策略。劉基、宋濂等人都被重用。朱元璋完全明白得人才而得天下的道理。
當時,朱元璋應天府政權所控製的地區以外,在東、西、北三麵均有勁敵。東麵是張士誠的勢力範圍;西麵是徐壽輝政權;北麵是劉福通紅巾軍控製的地區。拓展根據地也是極其艱難的。他在向四外擴展的同時,重點向東南推進。采取以擴展東、西為輔,出擊東南為主的戰略,然後準備實力與群雄逐鹿中原。
從1357年開始,朱元璋出兵江北,奪取了張士誠的泰興,“青軍”的揚州;東向取張士誠的長興、常州、江陰等地;向南奪取元朝寧國路(安徽宣城)、徽州(安徽歙縣)、池州等地;向西打敗趙普勝,取青陽縣(屬安徽)。1358年,朱元璋繼續攻取浙東各地,克建德(今浙江建德東北),改稱嚴州府;克婺州(浙江金華),又稱寧越府,後又改為金華府。朱元璋在寧越開郡學,聘宋濂等人為師。1359年,朱元璋率軍向東西兩麵發展,在西麵打敗陳友諒,收複池州。又破潛山、攻安慶。在東麵,部將胡大海取張士誠的諸暨(屬浙江),又攻破元的處州(浙江麗水)。常遇春克元朝的衢州(屬浙江),攻杭州而不克。至此,皖南以及浙江的東南部已為朱元璋所控製。這時,在朱元璋的周圍還有北鄰張士誠部,西臨陳友諒部,東南有方國珍,南鄰陳友定。1360年閏5月,陳友諒勾結張士誠,東西兩麵夾擊朱元璋的根據地應天府。陳友諒部攻陷了太平,太平守將花雲被俘而死。隨後陳友諒又率水軍東下進攻建康。建康軍民大震,有人獻計以城投降;有人提出逃奔鍾山據守;還有人主張決一死戰,戰而不勝再走也不晚。而劉基從中一言不發。朱元璋內心不讚成諸將的建議,就召劉基入內問計。劉基說先斬主張投降和逃奔的人,並說“我們以逸待勞,還怕不能取勝?如果打開府庫,慰勞將士,以至誠之心對待他們,安定民心,穩定情緒,就能夠使軍民團結,將士用命,然後設下埋伏,乘機出擊,一定會取威製勝,成就王業。其關鍵也就在此一舉”。這使朱元璋更加堅定了信心。隨後他就派人快速去告諭胡大海,令其率軍直搗信州(江西上饒),從後方牽製陳友諒的軍隊。又召指揮使康茂才說:“你曾與陳友諒有過交往,如今他正率軍進攻建康,我想要他的軍隊盡快前來,這非得你出力去引誘他不可。你現在馬上寫封書信給他,假裝說投降於他,你作為內應,招他速來,而且你還要將這裏的情況編造一番告訴給他,好讓他相信你。最好還建議他分兵三道而來,以分散他的力量。”茂才答應後,說:“我家有一看門老人,過去也曾在陳友諒手下做事。讓他帶著書信前去,陳友諒必信無疑。”朱元璋將這些事告訴給了李善長,善長說,正擔心的是敵人來,為什麼還要讓他們快些來呢?朱元璋說,如果張士誠和陳友諒一起來進攻,我們怎麼對付他們,不如讓陳友諒軍隊提前趕來,先打敗他,那麼張士誠就害怕而不敢來了。看門老人至陳友諒軍前,友諒得到書信後非常高興,急忙問道:“現在康公在哪?”老人說:“正帶兵守衛江東橋。”又問:“橋是什麼樣的?”老人說隻是一座木橋。友諒更加欣喜,準備酒食,熱情地招待了老人一番。臨別前,友諒對老人說:“回去告訴康公,我立即率軍前去,到時候就呼老康為信號。”老人滿口答應,返回後如實報告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也高興地說敵人中我的圈套了。於是立即命令李善長乘夜撤掉江東木橋,換上鐵石,天亮時,鐵石橋已成。朱元璋又作了嚴密的部署。果然陳友諒率大軍前來,至江東橋時,見到的是一座鐵石橋,頓時感到吃驚和懷疑,急忙連聲呼喊老康,但根本無人答應,他這才知道大上其當。結果被朱元璋軍隊打敗。陳友諒乘小船逃走。朱元璋諸將乘勝追擊,收複了太平,進克安慶,陳友諒晝夜不得休息,還於江州(江西九江)。張士誠見此,果真不敢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