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明軍北伐順帝敗亡(2)(2 / 3)

紅巾軍的勢力逐漸強盛,自汴京以南已攻陷了鄧、許、嵩、洛等地。其中有一支起義軍隊伍曾進抵黃河北岸的懷州(河南沁陽),後被察罕帖木兒打敗。這一年南方的徐壽輝又攻克長江中遊地區的許多城市。

1356年(至正十六年),中原紅巾軍與元軍展開了激戰。宋將李武、崔德率軍西進,6月破商州,9月破潼關,又東轉攻取陝州,北渡黃河,克平陸,攻安邑。元將察罕帖木兒率領騎兵追擊這支起義軍,又奪回了被起義軍攻占的諸州縣。劉福通還遣諸將分別進攻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京師大震。劉福通領兵與答失八都魯在河南相持。11月,劉福通攻克河南府(洛陽)。答失八都魯從陳留進兵,攻取夾河上的劉福通營寨。12月,兀車攻陷太康。

在長江中遊的徐壽輝部繼續有所發展。正月,天完政權遷居漢陽,以倪文俊為丞相,改元太平,政令可達於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和廣西許多地方。

1357年2月,劉福通遣部將毛貴領兵攻陷膠州。李武、崔德等又破商州、攻武關,直趨長安。而後又分兵進攻同州、華州等地,三輔地區為之震恐。當時豫王阿剌忒納失裏以及省、院的官員全不知道如何禦敵,後來致書給察罕帖木兒求援。察罕帖木兒領輕兵五千人,與李思齊等日夜兼程,進入潼關後與起義軍相遇,起義軍退走南山,進入興元(陝西漢中)。

3月,毛貴攻陷萊州,山東宣慰副使釋嘉納敗死。起義軍又攻陷益都路,益王賈奴逃遁,進而克濱州,至此,起義軍攻占了山東諸邑。

6月,劉福通統領大軍進攻汴梁,同時分兵三路北伐,東路軍以占領山東的毛貴為主力,直入河北,進逼大都。中路軍由關先生(關鐸)、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成等人統領直趨晉冀。西路軍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李武、崔德等人統領入關中。劉福通部又先後攻陷曹、濮、大名、衛輝諸路。元將答失八都魯領兵前來追討。順帝又下詔遣知樞密院事達裏麻失裏領兵支援。元軍分別駐於雷澤、濮州,以防禦劉福通軍。12月,達裏麻失裏戰死,諸軍大潰,答失八都魯被迫退守石村。朝廷懷疑他輕視起義軍,坐失了戰機,接連派使者催促他出戰。劉福通的偵察人員得知這一情況後,起義軍就偽造給答失八都魯的書信,故意丟在半路上,朝廷使者果然拾到了書信,上奏給朝廷,確信他與起義軍相通。答失八都魯聞知後憂憤而死。

1358年,劉福通部繼續大舉北伐。2月,東路軍毛貴克青州、滄州、長蘆鎮,又攻陷濟南路,元朝守將愛的戰死。毛貴在山東設立賓興院,選用故宮。又在萊州建立360處屯田,每屯相隔15千米。督造大車百輛,運送糧儲,無論官田民田都隻收十分之三的稅糧,冬天時陸運;夏天時水運。元朝淮南行樞密院副使兼山東宣慰使都元帥董摶霄奉命赴長蘆,剛剛駐紮於南皮縣的魏家莊,就被毛貴率軍襲擊,摶霄被殺而死。3月,毛貴軍攻克薊州,前鋒軍進至柳林(今北京市通縣南),元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大都震驚,元順帝驚慌失措。朝臣當中有人議論要遷都北逃。左丞相太平(賀唯一)則堅持固守,順帝這才下令同知樞密院事劉哈剌不花領兵拒戰,毛貴軍受挫,由於孤軍深入,不能久留,毛貴率軍退回山東。京師這才安定下來。4月,西路李喜喜進至鞏昌,被元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等打敗,轉而進入蜀中。5月,劉福通率軍攻克汴梁,守將竹貞敗走。劉福通自安豐將小明王接入汴梁,建為都城。中路軍關先生、破頭潘等迅速北進,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10月攻克大同,12月直搗元上都,焚燒了宮室,然後東進遼陽,攻入高麗。至此,實際上由劉福通領導的大宋政權發展到高峰,勢力東到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出現了自起義以來的鼎盛局麵。

1359年以後,中原紅巾軍力量漸衰。由於紅巾軍的成員多係農民,普遍帶有散漫性,各自為政,相互之間不能很好的配合。甚至互相傾軋,削弱了戰鬥力。4月,毛貴被趙君用所殺。7月,宋將繼續祖從遼陽還益都,又殺趙君用。東路軍從此一蹶不振。其次在戰術上,起義軍長於流動作戰而不會建立根據地。各路軍在北伐時攻破了許多城池,然而並沒有鞏固所取得的戰果,隨取隨失。第三,軍隊紀律不嚴整。中路軍長途遠征,勢如破竹,所向無敵,然而軍紀敗壞。進入高麗後,高麗迅速投降。但在駐守時卻不能約束軍隊,引起高麗人民的極大憤恨,高麗施用美人計,將他們的戰馬和武器藏匿起來,一切妥當之後發動了反擊,包括關先生在內的大批將士被殺,隻剩下萬餘人逃回,結果又被盛怒等待他們的元軍一網打盡。第四,元朝政府在擊退東路軍,消除對大都的威脅之後,又采取了各種辦法對付起義軍。他們除了官軍之外,還號召各地的地主建立武裝,並封官許願,讓他們去鎮壓紅巾軍。另外也采取各種誘降的手段分化瓦解反元的武裝力量。這樣,起義軍由於自身的弱點和外部的壓力,逐漸陷於被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