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於死後,弟吐於繼任聯盟長,又遭到可突於的威脅。公元725年(弄元十三年),吐於攜唐公主不返,可突於另立李盡忠弟邵固為聯盟長。三年後,可突於殺邵固,另立別部屈烈為聯盟長,並脅迫奚族一起背叛唐朝,投附於突厥。從此,大賀氏聯盟時代結束,契丹中衰。
當大賀氏聯盟在與唐朝的激烈對抗戰爭和內部紛爭中力量衰落,難以振作的時期,聯盟以外的乙室活部落逐漸壯大起來。部落長鬱捷已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並且得到唐玄宗的認可,封他為契丹知兵馬官。公元734年,唐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聯合乙室活部攻打契丹可突於部,殺其部落長屈烈和軍事首領可突於。唐玄宗加封鬱捷為北平郡王、鬆漠都督。次年,由於鬱捷殘暴被部落貴族涅裏殺死,玄宗遂以涅裏為鬆漠都督。
公元736年,唐將張守珪派平盧討擊使安祿山出兵攻契丹涅裏部,大敗而回。次年2月,張守珪再次出兵,大敗契丹,涅裏出走鬆漠,重建契丹部落聯盟。
涅裏以其所屬的乙室活部落為基礎,收集、聯合了大賀氏聯盟潰散後的餘部以及聯盟以外的分散的氏族部落,推選遙輦氏阻午為聯盟長,重新建立起遙輦氏部落聯盟。該聯盟仍由八個部落組成,與大賀氏時期的八部落相比,聯盟範圍擴大,血緣關係薄弱。新聯盟以乙室部落和迭剌部落為中心,而迭剌部落是聯盟中最強大的一部。聯盟長仍由部落議事會選舉產生,當選聯盟長的隻限於遙輦氏一族。選舉時要舉行莊嚴的“柴冊禮”,八個部落長共同燒柴,拜祭太陽,由母親氏族的長老禦兵駕車,當選的聯盟長登柴壇就職。聯盟的軍事首領稱作“夷離堇”,也由選舉產生並舉行柴冊儀式。夷離堇職位由迭剌部涅裏一族世代相襲。聯盟互相通婚的部落重新組成新的審密部。大賀氏聯盟時代,審密部與大賀氏八部通婚,唐朝賜姓孫氏。遙葷氏重建聯盟後,與乙室部通婚的乙室已部和審密部的拔裏氏族組成新的審密,與遙輦氏聯盟各部落世代通婚。
遙輦氏部落聯盟重新集中統一了契丹族,推進了契丹族曆史的發展。但最初遙輦氏聯盟也同樣遭受著北方突厥和南方唐朝的威脅壓迫,不得不依附於突厥,公元745年(天寶四年)回紇族攻殺突厥白眉可汗,推翻了突厥的統治。突厥毗伽可敦率眾歸唐。契丹聯盟長阻午亦率部降唐,唐拜阻午為鬆漠都督,封崇順王,賜其姓名李懷秀。不久,李懷秀殺唐賜公主而叛。
公元751年,唐將安祿山領幽州、平盧、河東三道兵六萬,以奚兵二千為向導,出擊契丹,過土紇真水(內蒙老哈河),又深入百餘千米直到契丹牙帳。奚族兵臨陣倒戈,與契丹兵聯合夾擊唐軍,戰於潢水之南,安祿山大敗,率二十騎逃走。從此,契丹與唐朝處於敵對狀態,尤其與唐北部安祿山兵連不解。
公元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此後,河北地區藩鎮割據,道路不通,契丹與唐很少往來,隻保持著“朝貢”關係,不再有政治上的聯係。這期間,回紇汗國盡有突厥故地,成了漠北強國,契丹族處於回紇汗國統治之下。回紇在契丹族、奚族地區都派有使臣監督,每年要征收賦稅,受回紇汗國的剝削和壓迫,發展緩慢,其氏族部落和聯盟的組織除了長官,首領的名號隨回紇改變外,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公元840年(唐武宗會昌六年),回紇汗國被黠戛斯部落推翻,回紇諸部逃散。公元842年,契丹遙輦氏部落聯盟長屈戌率眾附唐,唐封授屈戌為雲麾將軍,並頒發官印“奉國契丹之印”。
唐朝後期,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藩鎮割據,內部矛盾尖銳,無暇顧及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加之契丹剛剛擺脫回紇的統治,周圍鄰族也相繼衰落,外部壓力減少,有了自身發展的時機和條件。公元860-公元873年(唐鹹通年間)的十多年中,遙輦氏鮮質為可汗,契丹部落聯盟逐漸壯大。公元885-公元887年(唐光啟年間)以後,契丹痕德堇可汗時,社會發展更為迅速,部落聯盟即將結束,國家產生已是必然。遙輦氏最後一代部落聯盟長痕德堇可汗被迭剌部阿保機取代後,阿保機建立契丹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