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潢水滔滔契丹興起(2 / 3)

大賀氏部落聯盟的建立,使契丹族的曆史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推動著契丹族不斷發展壯大。隨之而來的就是契丹族與唐朝的矛盾衝突時斷時續、時戰時和,日趨緊張,日益激烈。

公元660年(唐顯慶五年),窟哥死後,契丹部落聯盟長、鬆漠都督阿卜固聯合奚族反唐。5月,唐朝任命定襄(今山西大同)都督阿史德樞賓為行軍總管,領兵北伐。12月,唐將薛仁貴、辛文陵與契丹戰於黑山(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契丹大敗,阿卜固被擒,解送到唐東都(洛陽)。契丹遭到沉重的打擊。

公元679年(唐調露元年),唐單於大都護府突厥貴族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突厥部落反唐,進攻定州(河北定縣),煽動契丹發兵侵掠營州。唐營州都督周道務遣戶曹唐休璟領兵鎮壓,契丹慘敗。

唐武則天統治時期,契丹族進一步發展。這時,大賀氏聯盟長被唐賜姓名李盡忠,與妻兄歸誠州刺史、部落長孫萬榮仍都接受唐營州都督趙文翽的管轄。公元696年(武周天冊萬歲二年),由於趙文翽驕橫,經常侵侮契丹,待其酋長如奴仆,又不肯救濟部落饑荒,引起契丹族不滿,李盡忠與孫萬榮聯合舉兵,攻陷營州,殺死趙文翽。盡忠占據營州後自稱“無上可汗”,叛唐自立。契丹與唐開始了正麵衝突,展開了空前的激戰。唐派鷹揚將軍曹仁師、金吾大將軍張玄遇等28員將領,率大軍攻打契丹,雙方戰於西硤石黃獐穀,曹仁師戰死,張玄遇,麻仁節均被契丹俘虜,唐兵慘敗。隨後武則天又以堂侄,右武衛大將軍武攸宜為清邊道大總管領兵出擊。同時招募各族的奴隸,由官府出錢向奴隸主償還身價,把奴隸編入軍中派往前線參戰。唐還和突厥默啜可汗約好,要求其自北方來夾擊契丹。雖然唐軍聲威浩大,兵多勢眾,但武攸宜卻害怕契丹而不敢前進。契丹孫萬榮率部眾夜襲檀州(今北京市密雲縣),唐將張九節招募敢死士緊急迎戰,孫萬榮失敗,逃入山穀。李盡忠在作戰中敗死。突厥乘機從後路邀擊契丹軍隊,擄走了大量的契丹人口。由此,唐拜默啜為立功報國可汗。

李盡忠死後,孫萬榮收集餘部,重整軍兵,勢力複熾,曾派部將駱務整、何阿山等率契丹兵深入冀州(今河北冀縣)境內,殺死唐刺史陸寶積,擄掠數千人口。武則天再命夏官尚書王孝傑、羽林衛將軍蘇宏暉等領兵十七萬討伐契丹。兩軍相遇,激戰至東硤石穀,唐軍大敗,王孝傑戰死。孫萬榮率眾乘勝屠掠幽州(今北京市)。武攸宜此時正軍駐漁陽(河北薊縣),聞訊大懼,又不敢進發。武則天再遣武懿宗,婁師德,沙吒患義等率二十萬大軍前來迎擊。而孫萬榮仍繼續南下進軍至瀛洲(河北河間縣)屬縣,勢不可擋。武懿宗率軍至趙州(河北趙縣),聞聽契丹軍隊逼迫在近,不得不退守到相州(河北南部)。這時唐將楊玄基督率依附唐的奚族兵力從後方掩擊契丹,契丹部將何阿山被俘,駱務整降唐。孫萬榮收拾殘兵,奮力回擊,遭到奚兵的圍攻,契丹兵潰敗,孫萬榮又被唐張九節伏兵邀擊,逃脫後被家奴殺死,首級被張九節斬下送至長安。餘眾投降奚族和突厥族。

契丹族與唐朝的這次激戰是契丹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雖然唐軍取得了最後勝利,但契丹族曾經多次深入唐境,打敗唐軍,斬殺唐將,使得唐朝不得不三番五次調兵遣將,先後動用了幾十萬兵力,又聯合突厥、奚族的力量。說明契丹族已經強大起來,敢於和強盛的唐王朝爭人奪地,針鋒相對。畢竟契丹族勢單力孤,不能與唐朝抗衡。

大賀氏部落聯盟遭到唐朝的沉重打擊後,力量衰微,一度轉而依附於突厥。公元715年(唐玄宗開元三年),西突厥中一些部落不願服從默啜,陸續降唐,突厥衰落,契丹聯盟長失活乘機也率部落聯盟依附於唐朝。次年,唐玄宗封李失活為鬆漠都督,靜析軍大使,八部落的長官仍稱為刺史。公元717年,唐因契丹內附,又在柳城(遼寧朝陽)建置營州,統轄契丹諸部。

公元718年6月,失活死,弟娑固繼任聯盟長,承襲唐官職為鬆漠都督、靜析軍大使。這時,契丹部落聯盟軍事首領,靜析軍副大使可突於想與之爭權。11月,娑固與唐公主入朝長安,受到玄宗賞賜,返回契丹後即被可突於發兵圍攻。娑固投依唐營州都督許欽澹。許欽澹令薛泰領州兵與奚部落長李大酺及娑固合兵攻可突於。娑固及大酺戰敗被殺。可突於另立娑固從弟鬱於為大賀氏聯盟長。